![]()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教学随笔 >> 正文 | 今天是: |
今天,我们谁“主”课堂——新课标精神下学生课堂地位思考之一 | |
作者:马兴贵 文章来源:巅峰作文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1 | |
就在上个世纪末,社会上忽然刮起了一股反思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强劲旋风,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内部,一场关于钱梦龙“三主”教学思想是非曲直的争鸣也发生了。“反思”也好,“争鸣”也罢,其实围绕的无非三大焦点:“语文教学为什么教?”“语文教学教些什么?”和“语文教学怎样来教?”而这三大焦点中,最后一个焦点显然又是焦点之焦点。“语文教学怎样来教?”争论的人们把矛头只指向一个核心: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两者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这其实有点像是一个追根溯源、万本归宗的问题,因为课堂上的人的关系说到底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关系,正是这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着课堂上的一切,影响着“课堂教学怎样来教”的问题。 语文课堂上师生两者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叶圣陶老人的“一切为了学生”一语点破了“玄机”。这就是说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为了”,而且应该具有“一切为了”的意识,事实上就是要求教师的课堂“一切”意识和行为,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然是“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理所当然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来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中,学生不能只是配角地位,不能只是处于依附地位,不能只是“接受者”地位,而应该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核心“参与者”。这样的关系并不否认教师的课堂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主张教师一切围着学生转,否则就是所谓的“学生中心主义”,相反,叶老所主张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是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体现出来的。在叶老看来,语文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否较好的建立,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能力学好;其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一厢情愿,不能以师之好恶来代替生之好恶;其三,要真正认识处于本位的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对象了如指掌。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主导才算得上是在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而只有在这样的主导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才有可能得到真正体现。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从师生关系的建立上讲,就是要求教师排除“教师中心”的观念,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存在,要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这就是“学生本位”思想的最深处的内涵。叶老强调这个内涵时说:“这个认识是根本,是源头,不抓住根本,不探到源头,培养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结果就是培养不好,徒劳无功——也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 然而,当你拿着“一切为了学生”的课堂师生关系的标尺,去左右衡量我们的语文课堂时,你可能就会轻而易举的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绝对多数的语文课堂演绎的却都是与此完全相悖而行的师生关系模式。“教师中心”才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关系的处理准则,在这个准则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绝对不可能轮到学生,这个中心就是教师,“一切教师说了算”才是语文课堂上师生关系的真正状况。绝对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坚定的信守着这样的状况而从未想过变通的可能,而教师们的心态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心态”,传统就是这样,变通就意味着背弃传统,背弃传统就意味着失去教师的尊严。“教师尊严”这几个字,长期以来在语文的课堂上其实已经被诠注成一种十分狭隘的“师道观”,或者说被当作了“课堂权威”、“课堂权力”、“课堂主宰”等等代名词,所谓“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一观念之下的产物。二是“保险心态”,中国的课堂教学评价上有个怪东西,这个怪东西就是很看重一个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评价中有一项重要的指标,是看你课堂上“管”的怎么样,“管”的当然是学生了,倘若一个教师教书教的再好,恐怕也怕担一个“管不住学生”的无能之过,因此,为了保险起见,课堂教学中最好不要放得太开,也就是不要给学生太多的自主空间,否的话,可能会“乱”。三是“省事心态”,因为如果给学生太多的自主的话,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难度也必然会加大,备课也好,组织教学也好,教师花费的力气确实在比一般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法“简单扼要”的多,两相比较,自然不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来得省事而且让人感到实在。四是“质量心态”,在当前,至少当前还有增无减的应试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老师带来的沉重压力下,许多老师在“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两者之间必定有一个“明智”的选择,结果当然是前者,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的饭碗。而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占有的课堂时间多,而且对知识点的落实效果上不会很好,因此习惯于教师“一竿子插到底。”来个保时又保质,从而能够稳中求胜。 正是因为教师对课堂“主宰”地位的强烈的占有欲望和企图,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总是被压缩在课堂一角,这样,事实上总是处于被支配、被调遣和被听从地位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却很难在今天占绝对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得到正常发挥,许多本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同学生的年龄一起成长的内容,却因课堂真正“主体”地位的不存在,而被搁至、被忽略甚至被扭曲了。而也就是因为学生“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存在的虚伪性,语文教学法的探索才一直走不进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的时期;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现如今被大写特写的诸多所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才总是在最初一阵子的热热闹闹之后,或是逐渐销声匿迹,或是强撑苦熬。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悲哀。 |
|
文章录入:马兴贵 责任编辑:马兴贵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