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教学随笔 >> 正文 今天是:
在“残缺”中实现教学的“完美”——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氛围的断想
作者:马兴贵    文章来源:巅峰作文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1
 

(一)

 

一位西方哲人说,这世上只有一种人生活在真正的不快乐中,这种人,对完美追求无休止的人。中国的语文教师也许就正是一群真正不快乐的人,因为他们着了迷一般地追求着课堂教学的完美。尽管他们其实总处于被动。

我刚刚踏进我的语文课堂,满怀信心,因为这节课我已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包括导入的音乐,都有是精心挑选的。可是当我煞有介事地播放导入的音乐时,大部分学生却无动于情,在些学生还在音乐声中东张西望了。于是我愤而关掉了音乐,我说我上不下去了。

《梵高传(节选)》一课,我们师生顺利地进入“讨论”阶段,一切看来顺理成章。然而第一个起来发言的同学却说:梵高的自杀是在逃避,我并不认为高尚,如果我们都来学他,岂不是把自己引向发疯。这一来,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反弹瑟琶”者还为数不少。“同学们这是在消极看问题”。我强行终止了讨论,感到这节课是灰溜溜的结局。

好不容易得来的公开课机会,我花了两个周的时间提前“备课”,希望能一显身手,甚至连小环节过渡语的“表白”我都烂熟于心。也许是准备太充分了,学生们“配合”十分默契,然而物及必反,学生们的过于正常的发挥,大大“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下课铃想起时,我还有明显的内容没法完成。后几个周,我一直在“备”这节课的失败的教训。

我拿同样的话题和经历去征询同事们的态度,他们说,哪个语文老师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哪个语文教师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二)

 

完美可能就是一种自恋情结,一位中国歌手说,这是典型的东方情结。

我突然感到,这话说得极有道理,原来自己就一直有着严重的语文教学自恋的倾向。不是吗,至少每一节课堂稍有闪失的时候,我都苦闷不已,一旦有哪一节课有所“收获”时,别人说我连走路的姿势都在笑。事实上,我想我都没有逃出过自己时候。

于是我想到类似的人,朱自清,其实也是一个语文教师,不过教的是大学。于是想起他的一篇精典散文《荷塘月色》,那里面的月下荷塘是何其完美,那荷塘里的荷花与月光是何其空灵。但为此而去过清华荷塘边的许多人都说:般般。朱自清自恋吗?我们不敢妄断,但《荷塘月色》、《春》之类的作品,却在深入骨子的影响着我们。

    还记得中学课本《苏州园林》里的一句话吗,“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还有一句补充,“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存在”。叶老的总结是一点不能指责的。但体现着中华民族建筑和人文遗产的苏州园林的的建筑结晶,却从语文课本里慎重的又一次对学生和老师说:要完美。

    语文老师是教材的解读者,当我们把作者的意愿向学生最优化的传递时,我们却不知不觉出做了教材的俘虏。太多的完美的最优化传递中,我们成了最优化的完美主义者。我们甚至把每一节课以及课上发生的一切都要求成完美。

    于是,当我们面对苏轼《明月几时有》,面对“月有阴晴圆缺”这一最朴素的真理时,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三)

 

记得上完《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之后,我即兴想到:何不自己也“下一次凡”试试。我的方式是让学生不记名真心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你的语文老师宽容吗?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很宽容。

虽然我明知道学生的回答并无些许的戏弄,但我却有一种切肤的无地自容的感受。我的学生是如此地理解着他们老师的宽容,其实是认同着我的“严格要求”之下的课堂的霸道,在这“光明磊落”的课堂霸道的环境中,他们不知不觉认为老师所要苛求的一切都是正常。而我分明知道,所谓宽容,只不是过是我心血来潮时,一丁点儿小小的放松,比起这放松来,数倍于频繁的的呵斥,才是他们经常的面对。

当他们朗读的音量过小时,我无所顾忌地让他们中途停下,呵令他们重读。当他们对某些在我看来答案在握的问题答非所问时,我总是理直气壮地让我他们着眼点站直了,久不让坐下。当他们课上稍有小闹,我便有理由让他们一周无心再笑。

我满脸通红,因为我昨天重复过数遍的要点,在我今天抽查时,竟然有多数的同学一窍不通。我满腹委屈,就因为我所想像的课堂氛围又不曾来到。

完美的要求,就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当我走下语文课堂的心绪又淹于纷乱和自责时,我总是这样有理由开脱,事实上,纵使我已明知这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台阶,我还是一千次地将要顺它而下。

 

(四)

 

影响着语文老师们教学心绪的,主要是渴望教学完美的心态,而影响语文教学课堂真正开放的,也主要是这种心态,这种心态却是以服从课堂秩序和完成知识任务为基点的产物。好多时候,我脑子里想着同样的问题:这种完美的心态,到底让我们教得有多累。

打个比方,好比一把好看而多刃的剑,一不小心,它总是碰伤了单纯的心灵、划破了生动的教材、捅坏了谐和的氛围,还刺乱了我们自己的教学的心境。这长长短短、随意无意的“一不小心”,久了,谁说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时不时处于断崖的边沿绝地。

再比方一次,语文的课堂,其实更像生活中的一张张脸,好看,是我们的想法,但好看的脸却并不多,要动人,更是难得。而相反,平常才是正常,那也是语文课堂的最真实的一面。如果我们总是刻意去想把每一张普普通通的脸打扮成仙女的容貌,我们岂不将失去我们赖以同学们一起快乐的真实?

新的课程准说: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实,我们何不以此拓开,不宜刻意追求语文课堂上方方面面的系统和完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愉悦于宽容、轻松于自然、快乐于参与、享受于对流。

让我们,在不断发生的遗憾和残缺中,走向一种“完美”?

 

(五)

 

据说,五十年代一位苏联教育专家来北京,听一位语文老师的课,结果这位老师一篇课文,连续讲了七节课。末了还说,感到还没挖掘够,不够完美。这位苏联专家大为震撼,于是才建议了“红领巾教学法”。

七节课上一堂语文的故事是不会再有了,但类似变异的故事却天天在语文课堂上演绎着,信不信,由你。堂而皇之与之相随的,还有把“完美”与“责任”联在一起的理解。

把“完美”再解释成为责任,那其实是一种开脱。

为“责任”而刻意追求完美,那其实是一种浮解。

倘若语文教学和我们的语文教师心理上总走不出完美的樊篱,我们以语文为终生日子,也必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脱,倘是这样,我们又如何有资格谈学科的开放,谈学生的解放?倘是如此,双边、合作、交流、探究这些东西又能从何而来?

结果,我就不能真正地走出语文,当然,也不谈走进。

文章录入:马兴贵    责任编辑:马兴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