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教学随笔 >> 正文 今天是:
也许我们该向崔永元他们学点什么
作者:马兴贵    文章来源:巅峰作文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1
 

 

 

我并非是个电视迷,但在我们家里,我同女儿为争夺电视频道而“开战”却是常事。而我每回想争夺的频道节目也通常是三个: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汪文华主持的《曲苑杂坛》,以及刘建宏主持的《五环夜话》,至于其它节目,偶而也有让我喜欢的,但像这三档节目,令我长期着迷的,还不多。

看多了这些节目,一时就不自觉地同语文教学联系了起来,想,这节目为什么就能把一个人给老老实实的困住呢?要说电视节目凭借了不少先进的电视技术手段,我也承认,可是别的节目也有啊。再说,一期节目完了,还有下一期呢,这一期你把人给吸引了,下期你还能行吗,但对这几档节目来说,偏偏就是一回把你吸住了,二回还把你吸住,三回你就不想放了。其实细究原因,电视节目能对人产生长久的魅力,至少两个方面是有直接原因的,一是节目内容,二是主持的人。而我尤其觉得,最吸引人的电视节目就是这两者之间有了最佳的糅和了,而最让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其实是把自己同节目最有机动融洽在一起了。

所以我想,语文课堂教学和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许就该向崔永元他们学点什么。

崔永元可能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里面最聪明的一个,你看他在《实话实说》中的机智就能明白了。相比之下,他主持的这档子节目最象是一节语文课,有“老师”,有“学生”,稍有不同的话,没有“上课”“起立”之类,但多了一个小把戏:节目小乐队。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样当着众人的面上《实话实说》这节课。事实是,崔永元在他的每一节课上都有良好表现,从容不迫的“引导”,见缝插针的打趣,不露声色的“截流”,时雨温风的“帮劲”,以及流畅圆活的过渡,无不自然之极。“一节课”下来,“双边活动”开展得得心应手,“课堂气氛”也总是生机盎然,教学任务也常是圆满完成。甚至连时间,也许都是非常到位。有时我想,崔永元一定是像老师上一节课一样,“备”了好多遍“课”了,但又一想,光熟有什么用,那些场上机智是能事先“备”的吗。因为机智,才使他在主持中游刃有余,这是我们要从他的节目和他的身上学的。

相对于崔永元来说,汪文华也许是中央电视台中最不会背后说人小话的那种人,因为她给我的感觉是真实、朴实。这种朴实体现在她对待节目和她的关系时,她总是摆得很到位,即把时间留给节目,让节目给观众带来精彩。而她自己,总是苛刻地要求着自己在场面上的时间,总是以最简短而又十分到位的话,对节目做一些连接。如果《曲苑杂坛》真是一节语文课,如果汪文华真是一位语文老师的话,她的课学生一定永不会厌倦,因为那里面总是有货真价实的精彩,而她也必定更不会让学生厌倦,因为她从来没有多余,也从来不显多余。

老实说,我是真喜欢刘建宏这个人的,不仅因为他是同龄人,更重要的,是他的《五环夜话》给喜欢足球的人带来了打发时光的夜间茶。不过要声明的是,在这三档节目中,《五环夜话》最不像一节语文课,而且如果按现代教学方法来给老师打分的话,刘建宏一定打最低分,为什么?因为他搞的是“满堂灌”。但是我喜欢他这“满堂灌”,无数球迷朋友也接受他这“满堂灌”,为什么?因为他说的每一个字,听众都爱听。我曾也思考:为什么我平时讲课没讲几句话,学生都打呵欠了,刘健宏一讲个把钟头听众都还兴致勃勃呢?想到的是:一是刘健宏的话带有太多的信息量,而且都是未知的,观众知道他嘴里有淌不完的信息,还有他客观的见解;二是他说话的方式有讲究,不是报到式也不是报告式,而就是“说话”。把他知道的和他的想法,娓娓说来,聊给你听。聊有共同话题的天,你会厌倦吗?刘健宏有一天当改行当了语文教师的话,说不定会让早被语文教学判了死刑的“满堂灌”死而复生。

崔永元见“智”,汪华有“度”,刘健宏特“厚”。这也许是他们和他们的节目产生长久魅力的秘诀,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这些节目面前,我却总是有一种愧疚感,为什么?因为我越是感到这些电视节目类似语文课时,我就越发窘迫不已,毕竟,无论是背后包装也好,素材典型也好,环境特殊也好,甚至可以事后剪辑也好,这些都有可以放下不比,就比这主持人在场面上的一来一去,这是真让人脸红的原因所在。崔永元的“智”,我也有,但氏 总少着别人的从容,因为总是在遇到想好的东西同现场的情形不一致时,我就急了。其实崔永元这所以能总应变而自如,谈笑而风生,那是因为他事先给别人预留了充裕的空间,给别人留实际上是给自己留,想想,只要是那些刻板到底的节目,都无非是主持人总按事先设计好的套路有板有眼在走,所以越是这样,越是显得生硬。所以崔永元的“智”,其实是建立在给别人空间的基础之上。而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而至于汪华的“度”,刘建宏的“厚”,这两样东西,我们又何尝能轻而易举做得到呢?

所以我想,其实语文教学真该同《实话实说》联联姻,从这些节目和它们的主持人身上学点什么。不过又幸亏这三位都没来应聘语文教师岗位,要不,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一定惭愧得从讲台底下溜光了。

文章录入:马兴贵    责任编辑:马兴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