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教学随笔 >> 正文 | 今天是: |
人,课堂教学的“最X境界”————新课标精神下学生课堂地位思考之四 | |
作者:马兴贵 文章来源:巅峰作文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1 | |
说“最×境界”,是因为确实给不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不说“最高境界”,是因为“最高境界”往往有意无意被看作是“理想境界”,而有了这种理解,所谓被列为“最高境界”的东西,实际上都堂而皇之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就比方说“人”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一样,也许正是因为把它作为了一种教学的“最高境界”,才使得“人”在中国的语文教学中,多数情况下被子置于似有似无的境况。但又不能说是“最低境界”,为什么?因为“最低境界”就是“最差境界”的代名词,说人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最差境界”位置,那岂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人这个因素的存在,就等于是最底层考虑的内容了,居然如此,那人在课堂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可有可无的了。由此看,无论是把人当作“最高境界”还是“最低境界”,都是一个课堂教学中的矛盾。所以难怪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眼中的人也好,学生自己眼中的人好,都有点儿找不着北了。 以“最低境界”来看待语文教学中“人”的存在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使我不由得又想起叶圣陶老人关于“学生本位”教育观念的论述了。而“学生本位论”这个观念的核心,又体现在“三个一切”的精辟论述上。叶老说,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力求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种境界。无论是从三个“一切”着眼,还是从三个“为了”着眼,我都深深感到,叶老是把“人”,当作一种“最低境界”来考虑的,即把“人”即学生,摆放在课堂教学第一要考虑的位置,而不是高搁在一种看似高尊实则虚灵的理想境地。可惜,似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奉着叶老这三句话的同时,也把课堂上学生的存在高高地奉养起来了。受这个“人就是一切”的启发,我斗着胆子把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理解为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语文教学中的学生首先必须应该是“权利的人”,这是从教学目标着眼。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课堂是所有学生享受学习权利的场所,因此,在语文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存在都应该得到应该有的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个体都应该有平等的语文学习机会,任何违背学生善良意愿或只是满足少数部分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企图,都是有悖于此的,语文的课堂首先应该去努力实现这种环境,这是“为了一切学生”; 第二重境界: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必须被看作是“发展的人”,这是从教学内容着眼。学习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对每个学生个体来讲都是多方面的,而决非只是偏面的语文知识的吸收或者是局部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每个学生语文方面可能发展的素质和要求发展的欲望都应该得到一定的培养,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去满足这一点,这即为“为了学生的一切”; 第三重境界: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更应当被看作是“主体的人”,从教学过程着眼。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训练的靶子,语文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应该设法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创造让学生自觉做学习主人的环境,真正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变配角为主角,变依附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又是“一切为了学生”。 “三个为了”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而这种种问题的根源,却归根到底为一个:对教学中“人”的存在性的忽视和忽略。在这个前提下,语文教学“为何教?”“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三支舵,实际上都出问题了。从叶老1919年最初“三个为了”的提出,到今天以钱梦龙先生“三主”等为代表的语文教学思想的形成,可以说,叶老的这种“学生本位”的语文教学思想越来越得到了语文教学的普遍承认,在这种科学思想的支配下,语文教学中“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者各自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才逐步明朗起来。可以说,叶老“三个为了”的教育思想,说到底,是对语文教学中“人的”地位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三个为了”所呼吁的,是希望语文教学真正首先从关注“人”的起点入手,而不是把对“人”的关注摆在完成其它教学目标之后,因此,实际是倡导的是一种“最低境界”,当然,也可以说得通俗一点:起点境界。这是“三个为了”教育思想的灵魂所在。 记得不久前在一位不知名作者的文章前言中,看到这样一段摘自《中国教育的未来》的话,内容是:“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真实地向我们走来了。我们将会看到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一种充满着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我们不再把教育当作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交往和沟通的过程。只有有了这种生命的交往和沟通,才能深刻的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对于这段很容易让人心潮澎湃的话,冷静下来细细一想,还是一个“呼唤”状态。而谁都能理解,从一个“呼唤”状态过渡到一个“真正”的状态,这中间,一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太多的桥必过。但愿中国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关于“人”的地位的确立,能尽早一些地从一个“呼唤”时代,从一个“最低境界”走向一“普遍境界”,到那时,我想,语文教学中的“佳境”的到来,也为时不远了。 |
|
文章录入:马兴贵 责任编辑:马兴贵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