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时文赏析 >> 正文 今天是:
三味书屋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
作者:方礼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7
 

三味书屋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 
 
方礼春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名篇,有关它的解读数不胜数。百草园充满乐趣,累累的分析性文章已无需我再加赘笔。然而:三味书屋又何尝没有给“我”留下甜甜的回忆,朦胧的美呢?
如果说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还仅仅只是通过大人的灌输,使我对他“很恭敬”的话,那么,先生“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则使我们感受到一个慈善的长者的形象。面对这样的长者,孩子们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先生的迂腐固然有点可笑,可是在本质上却又与孩子天性的淳朴息息相通。读书时,“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多么富有童话色彩的人物形象呀!可以想象,当年作者写这一细节的时候,一定是面带微笑,神情轻松愉悦。即使是先生训斥的语言,也早就随着时间的浸染,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玫瑰色:“‘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读书!”在此,鲁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个将全部的爱投注到学生身上的老师形象。鲁迅无意拔高人物,这是生活化的老师形象,朴朴实实,生动感人。它使我们联想起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的语言描写:“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些怀念往事的生活化语言,包含着作者对亲人、长者的深厚感情。

确实,孩子们对那些艰深晦涩的教学内容是搞不懂。可是,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人声鼎沸”的朗读中,从孩子们观察先生读书神态的眼神中,我们却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快乐和窃喜。因此,引用艰深晦涩的教学内容,着眼点应该是反衬儿童不可泯灭的快乐的天性。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寻乐,对成年人而言似乎有点勉强或做作,但发生在孩子们身上却自然而然,这是多么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呀。

童年的乐趣无处不在,有的乐趣是偷来的,“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学生上课时的走神现象,是任何时代都难免出现的;可是,传统的评论性文章硬要把它说成是“说明封建教育内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照此推理,我们可以轻易地否定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内容。孩子天真无邪,他们寻乐的本领无孔不入。犹如野草一般,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哪怕是在极其贫瘠的土壤里,也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作者在枪林弹雨的对敌阵前,偷偷地学着孩子一乐,得到短暂的放松和休憩,而这种短暂的放松和休憩,绝非是消极颓废的表现。犹如是拳头,你硬要说它在不停地出击,以示它的威猛,倒不如说他是在将拳头往回缩,在积攒着更大的力量。作者从孩子身上得到了生命的启示,精神的滋养。这使他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重执“匕首”、“投枪”,投身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战斗行列中去。

课文的最后一段说:“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传统的分析认为,它说明封建教育的失败。如果我们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而转折关系的复句,语意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后一个分句之上。显然,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画的成绩不少。联系下文,这些画还卖了钱。写这部分时,作者应该是带着得意之色的,写到文章末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字里行间满怀着对童年往事的深情留恋。
 
 

--------------------------------------------------------------------------------
 
作者单位 江苏扬州市公道中学 

文章录入:梁吴芬    责任编辑:邹立群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