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教学随笔 >> 正文 今天是:
在山的那一边
说说我的工作,说说我遇到的好老师
作者:石卉芸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7
 


         

在西部,在贵州,在山的那一边,我耕耘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广阔天地里……。
我非常幸运,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的人格和智慧,启迪着我,滋养着我,引领着我,鞭策着我,使我在我所钟爱的事业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980年,我师专毕业,来到黔东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中学,任当时所谓“后进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我很爱我的学生,虽然他们学习成绩不好而且有的学生非常调皮,我仍然很爱他们,因为我的老师曾经那么无私地爱过我。
进师专前,我只读过两年初中。“读书无用论”使刚进中文系的我连什么是主、谓、宾都不知道。就在我十分沮丧十分痛苦的时候,我的老师们向我伸出了爱的双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汉语老师乐政霓先生(铜仁师专中文系副教授,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记得她不止一次和我促膝谈心,鼓励我树立信心,不要退却,和我一起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途径……我忘不了乐老师每次让我比别的同学多做的两道练习题,忘不了我的作业本上乐老师详批细改的每一个符号,忘不了学校朗诵比赛我获一等奖时乐老师灿烂的笑容……
于是,早读,我和学生比赛背书;下午自习,我为学生的生字词默写比赛“呐喊助威”;我分享着学生的哪怕一丁点儿进步带来的喜悦,我为学生的烦恼而忧愁……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不到一年,“后进班”一跃成为“双优”班。三年很快过去了,升学考试中,全地区语文状元竟是我的学生。因为教学成绩优异,我第一次受到了县教育局表彰。
做个像我的老师一样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像我的老师爱我一样爱我的学生,像我的老师帮助我一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如我当年一样迷惘的学生获得成功,是我当时的孜孜以求。
后来,一次偶然的争论,激起了我思想的浪花。那是在讲词组的构成时由“汪洋大海”引起的。我认为它是两个偏正式合成词构成的联合词组,有的老师则认为不是。我们给《语文学习》写信求教。《语文学习》老师的回信让我吃了一惊,吃惊的不是我的无知造成的错误,而是围绕“汪洋大海”的文化、文学知识,扎扎实实地让我觉出了自己的浅薄。我深深地感谢这位给我们这个连地图上也难找到的小县城的语文教师回信的老师,尽管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他姓什名谁。是他的回信,使我有了危机感——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光有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捧起了书本……
1984年,我顺利地通过成人高考,进入了贵州教育学院,重新开始了学生生活。

在省城两年的学习生活中,使我受益最大的不仅仅是我的老师们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老师们在贵州这块并不丰腴的土地上,成就了他们的辉煌和灿烂,颜迈老师(贵州教育学院语言学教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贵州省优秀教师)就是这许多老师中的一位。“无论爱什么,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这是颜老师最爱引用的鲁迅的一句话。毕业后,这种“执着”和“没有已时”,成了我向前的动力。当时在我工作的学校,我是自费订阅书报最多的一个,也是最爱买书的一个,虽然我经济并不宽余。我的很多书,如《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美日苏语文教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唐诗鉴赏辞典》等,都是从报章杂志上得到信息,请人从外地买回来的——小县城书店没有这些书。读书,使我没有因地处偏僻而过于孤陋寡闻而沉沦;读书,使我明白了只会把语文知识传给学生的老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能和学生一起,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中,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汉语言文学大门钥匙的老师。这样的教师,决不是教材的简单传声筒。我开始尝试根据学生的特点,理性地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围绕教材,有的放矢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研读教材和研究教法的心得体会。我的导读式长课短教,单元整体教学、诗歌鉴赏专题讲座、配乐诗歌欣赏,在90年代初期的小县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还先后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语文导读报》、《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教学心得似的文章。
现在看来,当时的“执着”和“没有已时”的追求,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是幼稚的、零碎的、不自觉的,甚至是带有“活学活用”的教学功利性的,但这种“执着”和“没有已时”,让我体验到了教学钻研的乐趣,为我以后从事教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我担任了铜仁地区中学语文教研员。新的工作,为我展开了广阔的语文教学研究的空间。铜仁地区,是一个辖九县一特区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语文教学空气沉闷。面对一线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困惑,面对学生的厌学或想学又不知怎么学的无可奈何,我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与学的质量?我苦苦思索着,苦苦寻找着。1993年春天,贵州省教科所引进了九年义务教育张志公初中语文教材实验课题。在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在4个县十所学校的12个平行班开展了这项实验。实验,有效地改变了教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现状,老师们明白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为主的同时,要加强文学教育;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语文教学要有科学性,语文“训练”要有可操作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积累。
三年的教材实验,我们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获得了贵州省首届教研、科研成果奖。在全国张志公初中语文教材实验经验交流暨表彰会上,我被推举向大会作经验介绍。贵州大山里的教研员,向全国同行介绍我们地区的教改经验,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我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
回头看,应该说实验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毕竟中学语文教材实验在我们地区乃至贵州省都是第一次。但是我们顺利地走过来了,这除了实验教师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志公先生,得益于志公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得益于教材编写组的老师们。实验过程中,我曾多次聆听过志公先生的教诲;教材编写组老师们多次和我们一块学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述,帮助我们领悟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赵大鹏、张彬福、薛川东、刘福增等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还亲自为我们执教示范课。记得那个炎热的伏天,赵大鹏、刘福增、宋祥瑞三位先生坐飞机、转火车、乘汽车,风尘仆仆专程来到铜仁,为全地区千余名语文教师执教体现主体参与意识的《我的老师》,作《做一个有悟性、个性、灵性的语文教师》的专场报告。三位老先生为减轻基层老师们的负担,不顾自己辛苦劳累,乘车在山区盘山公路颠簸奔波,先后到了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把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他们为语文教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带给了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乡村教师。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课题组老师的无私支持和热情帮助,就没有实验的成果。

教材实验的成功,证明了教科研结合,是因地制宜提高贫困山区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坚定了我沿着教科研的路子走下去,以教改促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以教科研促进教师素质提高,进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教研工作思路。1997年,针对铜仁地区中学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性、杂乱无序,难以操作、效率低下的实际,受贵州省作文教改实验的启发,我设计并在铜仁师专附中主持实施了《中学作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验》教改课题,提出了“以情感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段落写作为基础,以写作全程训练为基本流程”的实验措施。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1999年,在赵大鹏、刘福增两位专家的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初中语文教学相长研究与实验》课题。该项课题在吸取了教材实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实施对象从小范围的选点式扩大到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999年入学的全体初中学生和全体语文教师。实施课题的主要策略是:以乡、镇、学校为单位,根据师资特点,每单位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特点的突破口,作为子课题,按照总课题所规定的实施步骤,进行重点研究。力争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取得成功的经验,再向面上推开。做到既有面向全体师生大面积推进的总课题的统一规划,又有能充分挖掘、发挥各单位教师教学特长的子课题的典型经验可借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和区域性推进并重,“教学相长”,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实现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已经结题的《作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验》和阶段结题的《初中语文教学相长研究与实验(第一阶段)》都获得了贵州省第二届教改、教研成果奖。我的作文实验研究论文《科学地训练技能》获第四届“语通杯”好文章大赛一等奖,摘要刊于《语文教学通讯》。教研心得《教科研结合  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素质》获全国素质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刊于《贵州教育科研》。

课题实验的成功,是扎根山乡的语文教师们献身教育的赤胆忠心的见证。那作文实验过程中堆积在一起比人还高的学生手抄报,那牺牲了一年的休息日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中学课题组的老师们为了解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翻山越岭走村窜户,那每一位实验教师的厚厚的实验档案;实验班学生挥笔而就的让人赞不绝口的快速作文,曾经腼腆羞涩连课堂发言也不敢的农村学生落落大方的普通话演讲……,无不凝聚着一线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一线老师那种安于清贫、不计报酬、不懈进取、默默奉献的精神,时时感动着我,召唤着我……
这种感动和召唤,让我克服了严重的晕车等困难,坚持到基层学校听课、上课、说课、开讲座。铜仁是山区,交通不便,有时去乡镇中学,常常是清晨坐吉普车出门,颠颠簸簸赶到学校立马工作,晚上回到县城写好笔记备好课,第二天一早又出门到另一个乡镇。工作是很累的,但是,我很高兴。因为老师们欢迎我,需要我。为开阔教师们的视野,让他们有所借鉴,我采用 “兵教兵”和“名师带兵”的办法给老师“充电”。为了“兵教兵”,我努力去发现、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了“名师带兵”,我寻找一切机会向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求教,尽力花最少的钱办最有效的事。我的工作得到了本地区骨干教师和全国名师大家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我们“土生土长”的骨干教师不管是为全区老师上示范课还是送课下县、乡、镇学校,从来不提条件,不讲困难,不计报酬。我们邀请前来讲学的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总是不顾路途遥远,不管报酬多少,把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奉献给大山里的教师。
这些活动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一次是,全国著名的课堂教学专家余映潮先生慷慨答应我的请求,为我们开语文教学“大套餐”。他可能创造了当代名师教学的奇迹:在一天的时间里,余老师亲自执教四节示范课,学生跨度从初一到初二到初三到高二,教学内容从诗歌到小说到中考写作总复习,选文从古文到现代文到外国抒情诗,课后是一个长达3个多小时的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学术报告。诺大的会场内,老师们无不聚精会神;整个活动中,没有一个老师迟到或早退,创造了铜仁历史上少有的出奇好的会风。我很感动,为余映潮老师为了“给予”敢为天下先的“超越极限”(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民教师敢于挑战极限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我的感动,也为我的来自山乡的老师们求知若渴的精神。我们的许多听课老师,是会议前一天上完自己的课后,乘汽车半夜赶到铜仁的。听完课又要马上赶回去,为的是不耽误第二天的课。
当参加全国经验交流会归来的老师绕道专程来看我,为的是告诉我他的论文获一等奖时,当农村实验学校的老师把长话打到我家里,把他获全县优质课竞赛第一名的喜讯告诉我时,当得知实验教师被授予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被评为贵州省骨干教师时,当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铜仁地区代表获奖地区作大会发言时,当首届全省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铜仁地区高中、初中双获一等奖时……我感到了由衷的喜悦和满足:为我的老师们,也为我自己——第一线的老师们把我当朋友,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了我丰厚的回报。每当这种时候,我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于漪老师。
 六
于漪老师一直是我最敬仰的老师。虽然我和她只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1996年8月,那是在秦皇岛,于老师带病为参加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的老师做报告。休息时,我跟着《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的史有为、刘雪萍两位老师一块去看她。于老师刚吃过药,正靠在床上休息。我们去了,她很高兴。第一次跟于老师离得那么近,她那么慈祥、那么平易近人、那么和蔼可亲,我激动得忘记了紧张,忘记了拘束,忘记了在心里反复念叨了好多好多次的问候语,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向于老师请教。于老师兴趣很高地始终微笑着认真地听,耐心地指点。
回家后,我又写信向于老师求教。我求教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学语文教学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女教师,有成就者寥寥无几,卓有成效者更是凤毛麟角。没想到于老师不但给我回了信,而且洋洋洒洒地写了6000多字。这封信就是曾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的《自强不息,女教师们!——复石惠芸老师》(载《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三期)。
第二次见于老师是同年十月,在贵阳。于老师应西南四省五方中语会的邀请前来讲学。那天,武警贵州总队的礼堂里座无虚席,近2000名中学语文教师,济济一堂,聆听于老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报告。我抢了一个离于老师很近的好位子。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都忘记了休息。不经意间,我觉得于老师语句不那么连贯了,语音也细弱多了。我本能地抬起头,只见于老师脸色惨白,豆大的汗珠一颗颗往下掉。我吓了一跳,赶快告诉主持人。宣布会议暂时休息后,我们把于老师扶到后台椅子上休息。于老师不让惊动大家,台下的老师也不知道于老师的情况,纷纷跑到于老师身边,把她团团围住,请于老师签名。我想把大家拦回去,让于老师静静地歇一歇。谁知于老师不让这样做,她说,贵州的老师不容易,不能让他们失望。稍事休息后,于老师又继续她的报告,虽然声音稍稍微弱了些,但仍然那么亲切、那么流畅,那么铿锵有力,……全场老师,如坐春风,竟没有人察觉于老师身体有病。报告结束后,不断有听课老师要和于老师合影,于老师竟一一答应,还是那句话,“贵州的老师不容易”。我实在忍不住了,连推带拉,把于老师送回寝室。看着寝室里满桌子的药瓶,才知道,于老师当时正患着严重的肾病。一个60多岁的老人,有这么坚韧的战胜疾病的毅力,这要多大的人格力量支撑啊!于老师最喜爱闻一多的《红烛》——“红烛呀!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籍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其实,她自己就是那不息地把脂膏流向人间的红烛。她燃烧着自己,却不计回报。这就是于漪老师,我深深敬仰的于漪老师,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民教师,我心中永远的楷模!
我从于漪老师身上读到了最无私的“爱”和最伟大的“奉献”;我记住了于老师的教诲,“女教师更要自强不息”,要“心胸宽广,视野开阔,功底扎实”,“要对事业情深似海”;“语文教学探索无止境”,要 “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要“永不满足”;我会不懈努力和追求。
我很幸运,我有很多好老师。他们用人格和智慧谱写的篇章,经久地在我心中回荡。红烛是伟大的,伟大在于它 “不息地流向人间” 的“脂膏”,培出了“慰籍的花儿”,结成了“快乐的果子”;教师是伟大的,伟大在于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把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和最崇高的精神,延续到学生身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西部,在贵州,在山的那一边,我愿永远和我的老师们携手耕耘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广阔天地里……
                  
 个  人  档  案
时 间 内         容   单  位 
1985年 第一次发表文章 《语文学习》 
1990年 第一次获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江口县教育局 
1992年 第一次获社科成果奖 铜仁地区行政公署 
1993年 第一次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称号 全国中语会 
1996年    第一次获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全国张志公教材实验领导小组 
1997年    第一次获贵州省教改、教研成果奖 贵州省教委 
2001年 被授予“贵州省特级教师”称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02年 获铜仁地区“科技兴铜”二等奖 中共铜仁地委 行署 
 截止2002年6月     发表文章3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参教辅图书14册;连续两届获铜仁地区社科成果二等奖;连续两届(共三项教改成果)获贵州省教改、教研优秀成果奖; 9篇文章分别获全国、全省一等、二等奖;连续9年主持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命题和试卷评析工作。  

贵州省铜仁地区教研室  石卉芸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