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而存在的西山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应该是人追求的最美好的世界。捧读古人的篇篇美文,我悟出:人是自然的一员。人从自然中生发而成为最具灵性的自然的主宰,而人又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生生相息。
初中语文第五单元的四篇“记”,可谓篇篇有山水,篇篇有我。无论是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还是被贬为滁州知州的欧阳修,抑或辞官归去的袁宏道、袁枚,自然成为他们郁闷时倾诉的知己,心灵的归宿。抛开官场的尔虞我诈,抛开人世的冷暖炎凉,只有自然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一如既往地沉默地站在那里,以它千年不变地风姿抚慰你落寞地灵魂,荡涤你心头的尘埃。于是,柳宗元在无数次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倾壶而醉”之后终于发现了它————西山。它的怪特,它的与众不同,它的高贵的气质,无不撩拨起柳宗元无限的遐思。山如人,人如山也?山是寂寞的,须“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方可登上领略无限风光;人是怀才不遇的,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乃闲职。到任后,竟连办公处所也没有,只得寓居寺庙之家,无所事事。此时,人与自然变得惺惺相惜,渴望了解,渴望知己,成了柳宗元内心最真切的渴望。没想到,登上山后,“一览众山小”,眼界大开,心胸大开,什么名利,什么忧愁,全如山下的风景,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原来,西山的内心并不寂寞,而是清高,以至独守一方属于自己的领地,自得地看云起日落,观山重水复。它的存在不是为柳宗元欣赏而怜惜的,相反,它的坦然,它的卓尔不群,让柳宗元心驰神往。从这点上说,山激发了人的意志,山比人更超脱,更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