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课标探索 >> 正文 今天是:
造句漫谈
作者:陈敦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9
 

  [作者声明:本文为本站原创作品,未经作者同意,其它网站不得转载。如有报刊对本文感兴趣,有意发表本文,请通知本文作者。作者姓名:陈敦桥,单位:湖北省荆州中学新区,邮编:434000,邮箱:chendunqiao@163.com, QQ:393365839.]

  造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了。围绕造句,闹过不少的笑话。比如:      
    ①憔悴――老师让我们用憔悴造句。
  ②慰藉――慰藉这个词还真不好理解。
    ③无比――今晚球场无比赛。
  ④重要――我想您太重要减肥啦!
  ⑤但是――虽然我家离学校远,可过了一个但是,再过一个但是就到了。

  前两个造句,根本就未使用词语的含义,显然这种无意义指向的造句如果算合格的话,那造句的万能公式就找到了,如此,造句这种语言活动也就该寿终正寝了。 第三、四个造句或许本身就只是小幽默,用艺术夸张的方法表现了造句者对词语的不理解,将一个双音节词硬是掰成两个单音节词去使用了。 可第五个造句却是我读初中时一位学友的真实原创,原来老师曾说过,“但是”表“转折”,形象地说就是“转弯”的意思。

  看来,造句的确很能训练与检验学生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然而,将造句的功能局限于这一点,似乎又有悖于造句的初衷了。按字面的理解,造句当属句子层级的语言训练与检测方式吧。而仅将其作为对词语理解运用的一种训练,一定会催生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懒汉式造句的,哪怕老师苦口婆心地叮嘱,造句要长一些,要生动一些,要与众不同一些,也总是无济于事。比如:   

    ⑥琳琅满目――商场里的货物真是琳琅满目。
   ⑦姗姗来迟――他总是姗姗来迟。

  如果阅卷中,面这样的不疼不痒却又不能算错的造句,我们该如何评分呢?

   于是,有人发明了多词造句。仿佛提升了训练力度,对学生的联想与句子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却还是难免走入智力游戏的胡同,仍是难以产生清新、自然而优美的句子来。  

    这种造句失误的根源,首先就是将“遣词造句”割裂开来,“遣词造句”成了“给词造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于是便有了造句的欲望与必要,此时,如何顺利从语汇的仓库中提取词汇――遣词,便成为当务之急,而上述这种造句的练习,根本就对遣词这种重要语言能力的训练置之不顾。

   忽视遣词的造句,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造句练习。中国传统的“对课”、“填词”实质上就是属于这种高强度的遣词训练。通过严格的形式上的规范,如对联要求严格对仗,填词讲究平仄音律,从而逼迫学生在自己的语汇仓库中“百度搜索”,比较鉴别,在这种语汇的搜索与取舍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调遣能力得以大幅提高。在日常话语交际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句子:“我没好话说你”、“真是难以形容”、“美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样的句子,乍看似乎很能强调表意,实则空洞枯燥乏味,从本质上说,这就是无法顺利遣用和组织语汇进行表达所造成的词不达意现象。长期造那种“懒汉句子”的学生,是最容易产生这种现象的。反之,只有加强这种遣词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人人神往的“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其次,当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量之后,如何将这些语汇调遣并组织起来进行表达,如何让自己的表达在内容上更简明得体、晓畅深刻,如何让自己的表达在结构上更衔接连贯、井然有序,如何让自己的表达在修饰上更有表现的张力与摄人心魄的魅力,就成了令他们头疼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去寻找适宜的句子形式,或指导学生去创造新的句子形式去进行表达。 句子是文章中能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基本的单位。李阳的“疯狂英语”之所以风靡全球,与其抓住了“学句子”的牛鼻是不无关系的。因此将本文所阐述的造句提升还原到句子层级上进行操作,训练学生良好的句子表达习惯与技能,是多么重要的事!

    综上所述,好的造句,应该是帮助学生学用句子形式,充分调动学生遣词积极性的造句。因此,我们可以对造句进行如下定义:根据一定的语境需要,充分遣用词汇,用已有的或创造的句子形式进行表述的一种言语方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造句”的定义为:“把词、词组等组合成句子。”)而前文所述的那些造句,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在“词不离句”背景下的一种词汇积累的方式罢了,是没有资格使用“造句”这个名称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写作活动不也可以训练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吗?何须对造句这么苛刻与较真呢?

    其实不然。实践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学生在习作中能自觉地进行词汇的斟酌与句子的锤炼,大部分学生满足于用常规的语言去进行表述,而不愿去搜索枯肠,更不能忍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苦,于是,积累的词汇腐烂在仓库中,精美的句式埋没在课文里。作文语言表述水平只能在简单的重复中徘徊不前,百来个最常用的词汇从《上学路上》蹒跚地走到《面朝大海》,七八个最平俗的句式从《入队申请》忙碌地工作到《求职说明》。

     如果不重视扎实的造句训练,盲目地猛下多读、多背与多写之药,或者仅仅操起“人文”的手术刀,是断然医不了所谓的“咄咄怪事”的。

    可以毫不掩饰地说,七十年代生人如我者,所接受的语言训练大多是很低效的。回忆起来,笔者也没少造过前文所述的“懒汉句子”。积累本少,写亦不多,因此遣词造句能力严重不足。偶填诗词,常有捉襟见肘之感,胸中本来不多的词汇总难能“连珠般涌出”,有时,为了寻求一个韵脚,竟无奈到想去翻字典的地步!  

    令人欣慰的是,在近些年的中高考试卷中,已难觅给词造句的题目,句式的仿写、拟写已深受出题者青睐,特别是“对对子”的题目也开始频频露面,不能不说这是对造句真意的把握与初衷的回归。 然而,普遍来看,不少试题的训练形式还稍显机械,所限制的句子形式还较单一。训练的句子往往以排比、对偶、比喻等修饰句法为主,视野并不开阔,有的题目带有一定的形式主义的倾向,很少深入地为学生语言表达的需要着想。作为一个现代人,学生需要学习、发现并掌握更加丰富实用,并能有效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句子形式。

    为此,在组织造句的训练与检测时,我们应该重视下面几点:

    一、重视在句子意义与结构上限制的造句

    比如余映潮老师曾在荆州市中考语文卷中创造过一种“点示语意”的写句题,如: 揣摩文段的表达意图,根据文意填写恰当的语句。

    不舍昼夜的流水,阴晴圆缺的明月,树的枯荣,燕的来去,翻飞的日历,嘀哒的时钟……这一切让你感到的,难道只是                 ?难道你就不进一步想到,           ?

    这样的题就不是简单的“句式仿用”题。它对造句者的阅读品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整体地理解材料,认真地揣摩语言材料表达意图,才能够顺利“点示”出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如上题,考生如果能从一系列的“形象”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由此想到该如何珍惜这宝贵的分分秒秒,还如果能从提供的语境中感受到语言的典雅风格,他就能合理地组织语言,进行造句。

    二、 重视由学生自己发现句式的造句

    余映潮老师在荆州市中考语文卷中还创造过一种“提炼句式”的写句题,如:

    在横线上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下面两个句子的句式相同。
    ①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②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这个题不要求刻意地、规范整齐地仿写句式而要求先对句式的写作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提炼,其思维的分量大于写作的分量。考生首先要阅读、观察题中所提供的两个例句,运用求同思维方式找出句子写作的规律,即,这样的句子先点出事物,再用两种形式对事物进行描述——先形容描述,后比喻描述。在这样的体会之中,造句者便可能养成自觉分析与发现句式的习惯。

    三、重视由学生自己创造句式的造句

    在荆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卷中,余映潮老师又创设了两种角度崭新的写句题型,具体表现在下面两个试题上:

     6.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
    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18.请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                        

  第6题是一个有所限定的自由表达题。这样的写句要求考生表达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这样的写句更讲求文学知识准确而灵活的运用,更讲求有个性的创意与创造。第18题是选文《人是一本书》阅读题的六个阅读题的最后一题,是一个“话题式”的自由写句题。选文将人生喻为“书”,主要内容为“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请考生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主要是让考生自由地开放地表达自己阅读选文之后的感受、感悟与启示,“话题”式写句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累,能有效激发学生超越例子,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寻找到适当的语汇与句式,从而去满足“精美”、“有内涵”等语言标准。  

  如果说作文是学生自由展示优点的自选动作的话,那么造句便是在严格的限制下进行的规定动作了,在平时的训练与考试中,这两者的结合,不是很相宜的吗?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大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