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课标探索 >> 正文 | 今天是: |
人文素养:语文积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 |
作者:杨先元 文章来源: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5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0 | |
人文素养:语文积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湖北沙市十一中 杨先元 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语文应试和素质教育的契合点;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方法与途径有教材教学、社会文化活动、接触人文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人文积累有别于其他的语文积累教学。 关键词:积累 人文素养 意义、方法与途径 语文积累教学使广大受教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众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学到的内容终身受用,这一点已受到中学语文教育界的公认。但我们这里要说的,似乎是语文积累教学的一个盲区——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目前,关于什么是“人文”,在学术界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我们这里并不想去讨论那些说法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但综合关于人文的各种阐述之后,我们注意到当代所提倡的人文精神至少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1、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2、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即追求心灵的完整性;3、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并强调人的自然情感与道德理性、审美理性和宗教理性相统一,确立人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唤起人们的宇宙关怀、生命关怀;4、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5、强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于以往教学大纲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对语文学科的定性时,除以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之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这一点使得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在这里凸现了:为摆脱文革期间“政语课”上对语文课政治性的纠缠,单纯的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撇开其人文性,片面的追求语文学科教会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目标。不错,语文学科是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但如果学生的语文积累中没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如何谈学生的听说读写?那样的学生同样会出现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顺心、写不遂意的局面,我们的教学目标又怎能实现?特别是现在,在“素质教育”越叫越响、应试教育反而越来越升级的情形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大多感叹: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 其实,综观目前各地中、高考试卷,我们发现,语文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我们语文教师是否更应找到一个素质与应试的契合点?我们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找到了这一契合点,那就是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丰富的人文积累对语文教学有着诸多直接的、有益的影响:1、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联结课堂内外,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注生活,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4、有利于学生以全面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生活,表现在教学效果上即是言之有物、文之有神;5、作为附属物和互促品,更有利于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累和教师的语文学科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教学而言,其最根本的途径是充分开发、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 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中有大量的人文成分,值得学生去探究、积累。比如教材中涉及到亲情的课文:《金黄的大斗笠》一文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手足之情;《散步》将哲理般的思索蕴含在和谐的家庭生活图景之中;《背影》的绵绵细语更能唤起人们在逆境中互相鼓励的精神关怀;《金盒子》主人公的一次又一次伤痛的泣诉反复提示着人们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视;《纸船》一诗中对母爱的体味,不正是对中学生珍视长辈之爱的最好示范么?让学生对此加以探究,并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感受,整个过程便是一个极好的积累过程。 又如涉及到关于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感悟方面的课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各篇课文都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给人以生的激励;《色彩》一诗则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涉及到关爱他人一类的课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个都不能少》等。还有诚信伦理类的课文:如果说《灰姑娘的时钟》侧重于研究遵守时间伦理性,那么《泰坦尼克号》(第六册)则更能表明对自己所爱的人的一种诚信。 如果我们能将那些对自然界带有哲理思考的课文集中在一起进行探究,不仅可以集中性的培养学生对这类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而且更有利于他们对周围事物进行哲理思考,有助于学生的文学写作:《春》、《秋魂》、《色彩》、《天上的街市》都给人以众多的启示。《春》、《斑羚飞渡》、《鹤群翔空》、《向沙漠进军》等课文中的每一点都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社戏》、《安塞腰鼓》、《绝唱》、《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课文,真可谓民俗文化的大展台,向人们展示着我们具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文明。认真探究这些课文中的民俗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对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的关怀,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对于课文中大多数文言诗文,如果我们能以整体的感悟代替繁琐的分析,注重对古诗文本身及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积累,注重对古代圣贤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学生一定会有更多、更有意义的收获。 2.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一个中国人在一群美国人中生活几年,别人仍能一眼看出他是中国人,为什么?只因为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有着不可抹去的中国渊源。稍加注意,我们便可知道一个民俗知识点便会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一个中学生说:“我如果是孙悟空就好了!”这句简单的话中包含的内容足以让一个外国人花大量时间去探究。难道这个中学生没有去探究过吗?很显然,中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中领会得到的,而且这些知识光从书本上学习则过于抽象,缺乏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交流的因素,因此无法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从这个角度讲,学生的社会文化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它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推敲的。学生在缅怀古人的过程中,那种对古人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力量,并能派生出对中国古代文化遗迹的珍视之情。这便是人文精神的力量体现之一。 4.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表现形式——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这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积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文素养的积累有别于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的积累如语言积累等。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表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种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见效的积累;而语言积累则可以以具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见效”较快。但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决不可以图一时之快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积累。 主要参考文献 《重审科学与人文》(2002年1月6日在东南大学的讲演)…………吴国盛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1996年7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蒙培元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30问》(《辽宁教育》2002年4月) 《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周建云 《人文主义和科学技术》…………………………………………………陈 钢 《人文教育要函刍议》……………………………………………………洪强强 《人才·素质·美育》(《北京日报》2001年3月26日)……………王旭晓 《语文课程标准》 (注: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5期) |
|
文章录入:杨先元 责任编辑:杨先元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