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有序”的基点是什么
作者:王云峰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3
 

    近些年来,在语文教育研究的刊物上时常读到余映潮老师的文章,其中不少是有关课例
研究的。最近,又连续读了余老师执教的《夏天也是好天气》(载本刊2002.9)和《鹤群翔
空》两课实录,看到了他将研究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行为的成果。正像余老师自己所说的,
这些研究的目的是要探索“解决大面积上阅读教学‘无序’状况的良方”。
    细读这两篇实录,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师的调动、引导下,按照老师设计的“板块
式”的课堂结构,积极地开展阅读活动。《夏天也是好天气》一课,按照“朗读理解—选读
积累—寻读发现—演读创造”的顺序;《鹤群翔空》一课,则按照“速读课文,整体式概括
—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细读课文,多角度品味”的顺序,“理性地向前推进”。每一板
块都有明确活动目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方式。从教师的感觉说,确实是活而不乱、积极有
序。然而,如果我们以一个学生的角色去体会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又会清楚地发现,板块
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没有给学习者留下足够的感受、体验和自主发现的空间。为了说明这种感
受,我们不妨以《鹤群翔空》一课为例作一点初步的分析。
    这课教学活动的第一个板块是“速读课文,整体式概括”。教师精心选择了全文25个自
然段中的10段,要求学生用朗读的方式速读课文;并且提示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
咬字发音,还有注意重音、速度和情感。作为教师,我们当然理解这样做的意图是为了训练
学生的基本技能。然而,作为初二学生,读一篇并不朗朗上口的翻译作品,如果我认真地按
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能不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阅读活动的技术层面,注意我的咬字发音,
重音、速度是否合适。这样一来,本来是隐性的阅读自我监控活动变成了显性的强控行为;
本来应该是居于主要位置的体验和感受必然受到干扰,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也自然而然
地被弱化了。再从课文的内容看,鹤群翔空、鹰鹤相搏、群鹤互助,对绝大多数城市初中学
生而言,是新鲜的、间接的经验。学生要真正理解它,即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就必须调
动已有的相关经验,通过同化、顺应、整合的方式进行经验的建构。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
下自己体验、感受、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然而,朗读之后,教师仅仅给了学生很短的时间去
默读,而且目标还是概括课文内容,依照教师的示范扩写一个句子。这样一项目标明确的理
性的认知活动,进一步把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压缩到了底线。我如果是学生,也会赶紧按老
师的要求完成概括课文内容,扩写一个句子的任务。
    第一板块的初读,尚未形成学生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教学活动马上转入第二板块:
“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阶段。从学生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它形式上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但实质上却游离于主体的个体经验改组活动之外。因为学生汇报的,除了寻章摘句式的挑出
“美词佳句”之外,主要内容还是写作方法、表达方法、中心思想之类。这些都是学生从小
学中年级开始熟知,并且早已谙熟于心的套路。即使学生使用了“我学到了……”“我学会
了……”“我掌握了……”这样的句式,也并不标志学生言语经验的发展。
    到了第三个板块“细读课文,多角度品味”,当教师让学生在细读的基础上,任选一个
角度说说“在你心中,又留下一些什么”,“自己的阅读发现”是什么的时候,我们看到了
学生既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比如生7由“银光闪烁”联想起“刀光剑影”等等。只可惜,
这个环节的安排虽把教师的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但却错过了初读感受时学生最鲜活、最强
烈的体验。
    在细读了这篇实录之后,我们不能不再一次思考,阅读教学的“有序性”应该建立在什
么基点之上?我想到了当年段力佩先生提倡的“茶馆式”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
练练。读是基础,通过充分、自主的阅读活动,学生才有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再讨
论;通过对话,以群体经验为参照进一步改组个体的经验。讲,不过是按需而行;练,是巩
固、深化。初涉“茶馆式”教学的课堂,可能感觉有点“乱”;但这种“乱”的背后却有内
在的“序”。这个“序”就是学生的经验,包括言语活动经验的发展之序。这个“序”有自
己确立的基点——学生既有的经验,包括言语活动经验。我想,外部特征的教学结构清晰,
并不一定导致学习活动的优化。优化阅读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读。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教院 100037)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