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余映潮老师的《鹤群翔空》实录(载本刊2003.4),不觉眼前一亮,颇觉新奇与激 动。但细读几遍下来,便有了一些遗憾:匆忙有余,从容不足。如此,便导致一些该“实” 的地方而未能落实。 其一,识字教学未能落到实处。叶圣陶《认识生字生语》一文曾说:“所谓认识,应该 把它解作最广义。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与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须熟悉它的用例, 知道它在某一场合可以用,用在另一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语文教学无论如何 改、如何进步,最基础的语言知识教学是不能被忽略的。从课例来看,余老师仅仅是以“语 言积累卡”的形式,为学生做了一些字词知识的总结,无课上讲解,亦无课下落实。并且, 学生拿到这一语言积累卡后,并无充足的时间进行诵读、积累、掌握,也许只是匆匆一瞥, 也许连瞥都没瞥——毕竟,这不是老师的教学内容,也不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 其二,含英咀华未能落到实处。《鹤群翔空》文章很美,语言美便是表现之一。这类文 章,理当反复咀嚼、涵泳玩味,引导学生体会精美语言背后的万千意蕴。这一点在“创造一 个句子”环节中有所体现,有几位同学对“拼命”“奋力”“拧”“扑”等几个词语进行了 品味咀嚼。但这远远不够。从余老师最后的补充来看,举“湮没”与“高空”也是在引导学 生推敲语言,是否余老师也认为最后一环节的“创造”应将重心放于“美词佳句”呢?既如 此,则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只从语言品味的角度去“创造一个句子”,因文而宜,偶作变通, 也未尝不可。 其三,朗读教学未能落到实处。从课例来看,除了开头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部分段落外, 课堂再无朗读之声。对于这类文质兼美的散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如果顾虑教学 任务不能完成,至少可以在“创造一个句子”环节中,让学生在举例分析、品味欣赏之后, 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一语句或段落。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效果会更好。 其四,读写结合未能落到实处。本课例中有两处可以进行很好的读写结合练习,一处是 第二环节中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有很多同学谈到了写作方面,如:积累了很多词语,学会连 续比喻,学到了结尾和过渡的方法,等等。如何检验学生是否真有所收获,最简单的办法就 是练一练,写一写:用积累的词语写段话,尝试着用连续比喻写段话,等等。另一处是第三 环节中学生创造句子,有同学举了美词佳句进行赏析,此时,可不可考虑将学生的口头赏析 转化为文字赏析呢?先口头后书面,在书面表达中可以再完善再补充。这两处都是可以将读 与写进行有机结合的,而且可以不占课内时间,布置一道课下练习,让学生自由选题。如此, 至少可以给学生一个导向:语文学习,要手脑并用,光练嘴皮功夫是不行的。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石室中学61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