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课标探索 >> 正文 | 今天是: |
对当前教学的四点再认识 | |
作者:谢治平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4 | |
四川泸县百和中学 谢治平 2004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泸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泸州市中学中层干部培训班(第三期)的学习。在20天的学习过程中,聆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宏篇巨制,与众多泸州教育界的精英进行了交流切磋,实地参观了市内几所知名的中学,深刻感受到了泸州教育发展的脉博,思想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和陶冶,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些深层次的的思考。比如:什么是教学?或许有人以为没必要去探究这个高深的理论问题,实际不然,就是在当前课改背景下,深刻理解教学的含义对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教学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大家的共识是: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针对当前教学实际,结合我的理解,谈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一、紧紧扣住课堂主渠道这个抓手。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实施也主要是在课堂中。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学生)共同的家园。只要把课堂这个主渠道抓好了,教育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大部分。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就不在此老生常谈。我要强调的是,新课改下的课堂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对于学习环境,要注意两点:一是课堂学习气氛。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学习气氛,对于激发个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学习所选择的媒体。关于学习内容,第一,在性质上,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第二,在内容上,呈现学习内容的形式不拘泥于文字,有文本形式和文本外形式,第三,学习内容不等同于知识点,还包括能力和方法等。关于学生和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准备、个别差异的影响;要看到教师的能力水平、态度、个性品质的作用,我们更要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示范者。课堂的重点已经由教师“教”的过程变成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表现者。 二、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 实施新课改以来,由于反复强调教师的主导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现在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学生的主体却淹没了教师的主导,许多老师因此而在课堂上不敢讲、不敢练,放任自流了,这就涉及到课堂上教师的作用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通过巡视、协调、参与,以确保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及时提醒个别学生,沟通、协调学生之间必要的信息联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民主的氛围,进行学法的指导等,则是完全必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师的作用作了这样的概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更“苛刻”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决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成正比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施教的要求就越高。教师只要把握好了自己的角色,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划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充分释放出了“撑船者”与“划桨者”的智慧,才能真正让学生迈进“主动学习”的境界。 三、积极探索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的“独白”或“传话”,因此它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表现在: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中展开的,交往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这种交往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和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这种教学中的沟通常常是借助于“对话”来实现的。“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克林柏格语)。因此,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本质上就有互动的要求和特质,积极探索交往与对话等有效的互动形式,将是我们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努力追求学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发展。 大厦要向上发展,必须要有稳固的根基;自我要获得充分的发展,储备一定的知识也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在陈述课程的三维目标时,也是把“知识与能力”放在第一位的,这也和“教学的一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它在这三维目标中也是起着基础、奠基的作用。而且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倡给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于教师们的理解偏差,课堂上出现了“泡沫”和虚假繁荣的现象。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是花架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训练不充分,认识很肤浅,掌握不全面。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将知识个性化的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成人的系列品质和能力的过程。然而,没有这种量的积累,哪里来这种质的变化呢?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该掌握的知识就必须掌握,该理解的清楚的知识就务必理解清楚,该运用的知识就务必会运用。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自我发展的“质”就形成了。如果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没有落实,那就谈不上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挖掘学生的潜能了。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这种发展,是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人们所说的“懒长”、“虚胖”。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就要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锻炼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殿堂。 总之,希望教学真的能为学生的成长、腾飞添上双翼!插上翅膀! |
|
文章录入:sclxxzp 责任编辑:sclxxzp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