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
|
作者:邓禹南 文章来源:www.yuyingchao.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2 |
|
|
|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从事某一活动或致力于某项工作时,对该活动或该工作在结果或状态上的期待和追求,即期待出现某种结果或追求某种状态。这种受某种观念支配的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则可在方向和目标上制约人们的行为及其活动方式。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讨,成果颇丰。由他设计并评点的许多优秀教例,在语文教师中广泛流传,影响很大。那末,余老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上有何价值取向呢?本文试作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
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是人类最普遍的人性。其中,求真处于最基础的层次,往往成为人们优先考虑的对象。求真,就是符合规律,即所谓合规律性,也就是行动方案和活动方式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语文教学如何求真?怎样体现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呢?余老师的回答是:“积累吧!”
积累教育,是余老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积累,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没有积累,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科学的积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心智、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①。基于对“积累”的种种理解,他提出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论”── “诵读,品析、积累”,进而概括出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20字诀”── “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②。可以说,积累,既是余老师一贯倡导的治学原则,也是其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亲自操刀,还是指导弟子作课,或者勉励同行治学,他都始终把积累放在首位。他总是殚精竭虑从教材中披沙拣金,梳理出可供学生或教师积累的教学内容,再配以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并设计一整套既具挑战性又有创新之乐的活动去落实积累。请看其教例《论求知》。该教例由四个教学板块组成:
识雅词──检查预习,听写20个雅词。点读课文,学生反复读文中雅词,强化识记。
背名言──每生从文中选背自己感兴趣的3至5条名言,择其一条,谈谈感兴趣的理由。
析精段──主要学会两种构段方式。析“读史使人明智”段,学习分总式结构;析“不仅如此”段,学习总分式结构。采用的方法是“读、析、议、结”。
学表达──主要学习“三列式”的语言表达形式。迁移阅读课外短文,做智能作业;给文中的“三列式”内容作标记;就“青春”、“时间”、“书”、“读书”等话题,每人写一个“三列式”的句子或段落。
这是一节充分体现了余老师积累教育理念的典型的阅读教学课。四个板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处处闪烁着积累教学的智慧之光。为了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教者没有选取“议论要素”、“论证方式和结构”等一般性的知识去让学生积累(因为积累这些知识的机会很多),而是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从语言训练因素上选点,采用识记、背诵、品析、仿造等方法,组织生动活泼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进行了高效率的积累,充分展示了积累教学的优效性。
这一教例使所有关于语文教学科学性(即求真性)的抽象说教安然失色。迄今为止,语文教学领域里的规律可谓多矣。而余老师认为,这规律,那规律,让学生学到真知识,练就真本领,形成真人格,才是真规律;由他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积累,就是一种能使学生当前受益并能终身受用的、体现了语文教学真规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积累教育观念支配下的语文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选点精,其教学内容一定是教材中最精采、最典型、最富有语言训练价值、学生最感兴趣且又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二是形式活,课堂上所采取的积累活动方式,一定是最符合积累内容的需要、且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三是效率高,这种多元训练、综合积累的结果必能使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全面受益,从而使认知结构、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在积累中日臻完善。
余老师所倡导的积累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意识,更是一个操作体系,还是一个认知系统,其内容包括知识性积累、语言性积累、技能性积累、情感性积累和思维性积累五大块,这五大块构成了一个结构严密、内容科学的语文教学系统③。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内容(诸如积累的内容、方法、技巧等),请见余老师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中学语文语言教学浅读》、《专题集纳》等文章。80年代我国中语界曾风靡 过以海派特级教师陆继椿老师为代表的“得得派”,讲求“一课一得”或“一课多得”,“得”就是积累;而今,荆楚大地由余映潮老师领衔的鄂军“积累派”,搜炼精粹,博采众长,正以恢宏的气度和创新的品格,实行着对“得得派”的继承和超越。因此,从语文教学流派的角度研究“积累派”与“得得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也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一方面,将有助于发掘“得得派”的精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积累派”的理论建设。
二
应该说,在保障教学符合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一种美的教学,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的目的,使其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并具备观赏愉悦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理想,更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毕生追求。
所谓以美启善,这里是指:一方面余老师通过语文教学的美,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性格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用美的教学或教学设计去引导一种既符合“善的目的”、同时又是“以道德的方式”所进行的“好的教学”④,好者,即善之谓也。
怎样创造一种美的、善的、好的语文教学呢?余老师没有用成篇的大道理来表述自己的见解,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教例予以现身说法,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审美视野,而且还激发了师生对美的语文教学的创造热情;从而使他的课,或者由他指导的课,或者在他的文章或讲座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课,均具有鲜明的美质和强烈的美感。如果说,积累是余老师语文教学或教学设计求真价值观的体现,是其教学的血肉和骨架,那么这里所说的审美,所体现的则是其教学或教学设计的求善价值观,是其教学的灵魂;没有这一灵魂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其教学上的色彩斑斓和灵气飞动。
余老师这样启发我们去发现课文中的美:
“拿《挥手之间》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去钻研。1、课文的铺叙美。2、课文的议论美。3、课文中的瞬间美。4、课文结尾的画面美。5、课文中人物的造型美。6、课文中的追叙美。”(《钻研理解教材的八种方法》,《中学语文教学》,1990.9)
“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反复地、多角度地阅读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美点,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从课文特点出发,根据出新、出奇、出美的要求,提出一条带动阅读和训练的课文阅读线索……”(《“一线串珠式”整体阅读教学例读》,《荆州师院学报》1991.1)。
近年来,他在应《中学语文》之邀所主持的关于新教材教学辅导资料的栏目设计上,除了“学法指导”、“教师示范”、“学法实践”、“品读小结”、“品读积累”等纲目之外,还特别设有“课文美点”这一目,专门用于对课文内容美的挖掘。如新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美点”是:《敬畏生命》具有启承转合的结构美,《热爱生命》具有警策动人的哲理美,《紫藤萝瀑布》具有形神兼备的修辞美,《挖荠菜》具有叙议结合的表达美,《提醒幸福》具有形象透彻的说理美,《心蝴蝶之恋》具有心理描写的蕴藉美。(作者郑文华,见《新教材教学设计》,《中学语文》,2001.1)这些美点犹如灿烂的云霞,必将使这一单元课堂教学的天空绚斓多彩,使学生在身心愉悦之中受到美的陶冶和善的启迪。
余老师在品评优秀教例的时候,有以下一些关于“美”的常用语:“妙在这一问──应成为美妙的教学现象!”(《宁鸿彬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置艺术》、《中学语文》,2001.3)“此教例有三美。一是教学手段美,一是教学方法美,一是教学思路美。课,在浓厚的审美氛围中进行。”(见《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⑤“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内容的组合,方法的组合,程序的组合,节奏的组合。”(见《岳阳楼记》教例评析)⑥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从余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例品评中,我们不难梳理出关于“语文教学美”的标准:第一,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与共鸣,人格受到陶冶,心灵受到净化;第二,必须使用美的教学手段,构成优美的教学活动,形成生动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参加活动,积累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性格。为此,必须做到:教学的内容是美的,教师的语言是美的,教学方法是美的,教学的过程是美的。
为了设计出富有魅力的、美的语文教学,余老师不惜刻意求工,精心雕琢,必欲其形式内容诸美而后快。请看余老师执教的《天上的街市》,主导教法是美读。
第一步,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教师范读并提示: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读出韵脚。学生自读。
第二步,讨论──品析诗的图画美。教师启发:《天上的街市》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教者小结,讲析诗的表达内容。
第三步,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教师在范读带读的基础上启发:诗的情感,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微波荡漾的感情,浅吟低唱的韵味。请读出第一节的惊喜,第二节的赞美,第三节的欢乐,第四节的甜美。
第四步,引导美读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两首诗中的韵味和风格,要求读出《蝶》豪放雄浑的气魄。
最后,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就是要进行美读。美读,就是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美⑦。
余老师的这种教学实践,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自己关于语文教学美的审美理想。
第一,语文教学之美,美在视点集中。本节课的视点就是“美读”,所有教学内容的呈现,诸如诗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及其所表现的韵味和风格,均通过“美读”读出来。教学视点好,可使整个教学内容满堂生辉。由此,我们联想到余老师曾倡导过的“选点突破”、“一词经纬”、“一线串珠”等教学思路,按照这些思路设计出来的教学,一定是视点集中的美的教学。
第二,语文教学之美,美在线条简洁。教学线条表现为教学过程和环节,所谓简洁明快,即过程流畅,环节紧凑。余老师的所有教例几乎都具有这种特点。他总是把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用最简洁最具“外显性行为”⑧的语言形式,进行一体化、一次性表述,比如《天上的街市》教例,就是“教读—讨论—品味—引读”,前面所引《论求知》也是如此,“读雅词—背名句—品精段—学句式”。这,应该算是余老师的一个创造。
第三,语文教学之美,美在提炼精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往往有其最合适处,最恰当处,这就要求教师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并将其提炼出来,否则,再好的例子也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在《天上的街市》教例中,余老师抓住其语言特点提问:“若将第一节一、三句中的‘明了’与‘现了’分别换成‘现了’与‘亮了’,行不行?为什么?诗中的‘我想’‘定然’和‘不信,请看’,应怎样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感情?”等等。多年来,余老师通过钻研教材所发现的语言训练的例子,举不胜举,仅“句式”一项就有近百种之多;其写句训练的角度也有仿写、续写、补写、析写等六七种,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此外,语文教学之美,在余老师那里,还表现为娓娓道来有时甚至是诗化的语言,儒雅风流的气质和温良恭俭让的人格。当然,也无庸讳言,余老师的课堂上或教学设计中,也许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泛美的倾向,那是另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尽一一了。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余老师的语文教学及其教学设计,以积累作为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以审美作为启真向善的价值追求,极具个性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实效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即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三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开,将余映潮老师放到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统中去进行类比研究,将更有利于我们发掘其独特的教学个性和研究风格,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借鉴。
魏书生老师也是一位以课堂教学独具魅力而闻名全国的著名特级教师。魏、余比较,应该说各有所长。魏的课,文化精神教育有余而疏于语文知识教育,很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研习和揣摩,很少有扎扎实实的有序有格的语言训练;余的课,语言教育有余而疏于人文精神的滋养,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化成教育似欠力度。他们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寻宝探秘的过程中,魏老师是带领学生先去寻找“钥匙”,然后才去探寻语文的宝藏;而余老师则是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钥匙”先交给学生,然后再用这钥匙去打开语文百宝箱。这样,就语文学习而言,余老师的课堂现实效率更高。就借鉴价值来说,魏老师的语文教学因其管理色彩过浓,而导向语文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过份“自由”与“解放”,使得多数教育管理者不敢大胆引进魏氏教法;而余老师的语文教学因强调师生的双向积累而导向师生勤勉互动,且余老师的教学设计又为语文教师钻研处理教材做了许多引人登堂入室的工作,所以余老师的教学更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宁鸿彬老师同样也是以课堂教学设计独树一帜而闻名全国的著名老牌特级教师,算得上是余老师的师辈,其《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选》(国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版)集中反映了宁老的教育智慧和经验;而余映潮老师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例》却以全新的体例和清新优美的文字,实现了对前辈的超越。首先,作为教研员,余老师没有宁老从事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多,这迫使其不得不去搜集大量优秀的教例,然后进行整理和改写,再加以品评,以彰其优,从而使得余老师的研究视野更开阔,其教例的风格更具多样性。其次,宁老作为长期在第一线任教的语文教师,无论长文短文,可读性强的和可读性弱的,他都得教,尤其在长文短教、短文精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教学设计一般两至三课时,高潮和主体一般安排在第二或第三课时;而余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选短文作课,教一个课时,由于设计的巧妙,往往45分钟内高潮迭起,异彩纷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余老师的课更具观赏性和愉悦性。
总之,从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角度看,余老师的贡献有四:一是首倡教例品评的文体,使一些无名者的优秀教例中的闪光点得到了聚焦,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是明确提出了积累教育的观点,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三是丰富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开创了用诗化的语言评教评学的先河;四是总结并描述了一系列教学设计的思路,如“一线串珠”、“板块积累”、“变角逆序”、“多角反复”等等。当然,时代快车已驶入新世纪,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及其教学设计自当有新世纪的品格,信息技术和IQ、EQ理论将会成为教学设计的工具和依据,因此,正如邹贤敏先生所言,我们有理由期望余老师“以更宽阔的理论视野和更丰富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设计和规律作出更现代更深刻更富操作性的概括”⑨,为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②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8--9。
③⑤⑥⑦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例》,武汉出版社,2000版。
④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41页。
⑧施良方等《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版。
⑨邹贤敏《中学语文教例品评·序》,武汉出版社。
作者邮箱: dengzhq55@126.com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春潮带雨--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散记 下一篇文章: 做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