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九上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作者:张迎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6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这就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此,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忠告。要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据悉,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大赛中摘金夺银,可在实际动手操作时却往往不敌欧美选手,这是为何呢?对了,这就是偏理论而轻实践,偏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操作的结果。因而传统的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丁肇中先生在他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里语重心长地谈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二、泛读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各段大意及写作思路。

本文的标题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受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三、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3.“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4.为论证中心论点,本文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明确。

1.“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2.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所举事例,一是第四段,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二是第十二段“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备选创意]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理读写作思路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提出论题,第2-12段论述论题,其中又可分为两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一段得出结论。

三、精读探究内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四、赏读体会写作特色。

用“我认为              写得好,好在             。”格式进行说话训练。

五、悟读反思

你有什么要对丁爷爷说的,请以“丁爷爷,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信给丁肇中先生。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