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七上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22.羚羊木雕
作者:李国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1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这篇课文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的是非曲直值得细细研究。分角色朗读课文,多角度复述课文,分小组开展辩论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辨别其中的是非曲直,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实践的层面。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检查课前预习,落实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故事叙述者。提出朗读要求:注意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不同人物所特有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态度。例如文章第一句:“那只羚羊哪里去啦?”就要指导学生读出妈妈发现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不见后的惊恐、着急的心情。

4.评议朗读效果,教师借此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二、复述课文,感知课文构思的精妙。

1.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情节。

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如果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首先是上个星期,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结果被妈妈罚站了一个钟头;其次,是“我”在昨天将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最后,“我”在爸爸、妈妈的逼迫下,找万芳把羚羊木雕要了回来。

2.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课文并没有采用顺叙的方法安排故事情节,而是劈头就从妈妈追问羚羊木雕写起,渲染紧张的气氛,紧紧抓住读者注意力。争辩结束后,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木雕的事情,使情节显得紧凑而又集中。通过这两次复述,学生们很自然的就能感知到课文构思的精妙。

3.分别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复述故事情节。

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事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从文章中不同人物的角度去复述故事,能够感受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从而为后面的辩论打下基础。

三、默读课文,进行辩论准备。

1.分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另选一名主持人。

2.定论题:由羚羊木雕引起的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究竟谁是谁非。

3.提要求:①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②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发言要符合所代表的人物身份;③讲究辩论方法,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④语言表达要简明、顺畅和有分寸。

4.读课文:从辩论的实际需要出发,研读课文,把握人物观点,预测他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并商讨对策。

四、参照课文,三方展开辩论。

1.由主持人组织开展课堂辩论。

2.针对三方的辩论,分小组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有针对性地予以点拨。如:“我”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应怎样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而粗暴地伤害了孩子纯真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珍贵,只知道东西贵重,而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当然,女儿如果事先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也可以避免这场冲突发生。应该承认孩子总是不大懂事,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也是必要的。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五、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

1.引导同学们回忆各自的成长经历,说说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自己会怎样处理。

2.教师归纳小结。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既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又积累了写作素材,提升了作文水平。

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小组完成下列写作训练:

放学回家的“我”与分别半年的刚从非洲回来的爸爸相见的那一幕,你能想象出来吗?请为我们播放段录像吧。

在小区的院子里,妈妈下班回来碰见了万芳的妈妈,听她讲了昨晚补裤子罚万芳的故事。她讲了哪些生动的情节?

在“我”家里,万芳与“我”交换了礼物——羚羊木雕和小藏刀。她回家就在日记本上记下了这一幕。你愿意将她的日记给大家读读吗?

星期六晚上,一家人聚集在一起,爸爸、妈妈和“我”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你能将谈话录音公诸于众吗?

3.教师总结:要精心扫描,不要脱离原文;要据情推理,不要违背原文;要展开想象,不要拘于原文;要复位核查,不要重复原文。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