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桥梁 加深理解 |
|
作者:徐世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7 |
巧设桥梁 加深理解
洪湖蓝天双语实验学校 徐世玉
电话 0716—2982655 邮编 433200
邮箱 xushiyu168@163.com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是明线;一是深沉的爱国情感,是情感线,是暗线。正是这条暗线将全文严谨地组织起来,也正是这份爱国情感,才使得藤野先生在他的眼里显得伟大而永恒。因为在作者异地求学孤独苦闷的日子里,在他经受艰苦环境磨砺的日子里,在他遭受日本学子嘲讽排斥、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日子里,在敏感的他于艰难中倔强地扬起中国人的头颅、坚定地驻守着那份深沉的民族情结的日子里,唯有藤野先生----这位异国教师用他的热情、真诚、尊重、关怀抚慰了他受伤的心灵,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这应该是鲁迅先生写此文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如果离开了作者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抛却作者当时的处境与抱负,一切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对藤野先生品质的单纯解读都是表象的,浅层的。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的开掘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行文严谨的结构,我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话题:“如果没有爱国情感,就……”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发言。学生一下子切入文章的内容,切入写作的时代背景,切入作者的人生际遇,开始了真正的悟读。
生1: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离开中国到日本去求学了,因为从资料上看,鲁迅是怀着学医救国的理想去日本的。
生2:如果不去日本,就不会遇见藤野先生,就不会有此文了。
生3: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他就不会对那扭脖子、学跳舞、不学无术、置国家兴亡于不顾、只管自己享乐的清国留学生感到厌恶了,
生4: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对东京感到失望了,因为那儿尽是本国不学无术的所谓的留学生,求学环境不好,无法学到救国的本领。
生5:我顺着他(生4)的思路说,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了。也就不会遇见滕野先生了。
生6: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忍受吃住都很不好的艰苦的环境。
师:是学医救国的信念支撑着他。
生7: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在看影片听到讲堂里“万岁”的欢呼时觉得“这一声却听得特别刺耳”。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同胞被杀头。
生8: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说“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因为他当时觉得拯救国人不健康的肢体还不如拯救麻木的不知反抗的国人的灵魂。
师:所以当时作者要从事文艺,用文字唤醒民众的斗志。以笔当枪,进行战斗。
生9: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因为日暮里让作者想到自己的祖国当时衰败的处境,有“日暮途穷”之感,很是伤感担忧;而“水户”是明的移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是个爱国人士。
师:朱舜水对明朝的忠诚正如作者对祖国的忠诚。爱国的情感是相通的。
生10: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在看到藤野先生带的大大小小的书时认为“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可见,作者心里时时想着祖国,处处以自己祖国为荣的。
生11: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对藤野先生为自己修改讲义而感到“不安和感激”了。因为滕野先生能对一个外国学生这样细心指导,是很难得的,所以这种感激应该说是与作者的中国情结连在一起的。
生12:我觉得藤野先生在和“我”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品质和当时的日本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就显得犹为珍贵了。所以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对滕野先生的记忆这么深。
生13:我觉得藤野先生的品质也和日本人对作者的优待也是相对而言的,优待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藤野先生是真诚而热情的,没有民族偏见。没有爱国情感,作者是不可能敏感的体会到这种区别的,
生14:如果没有爱国情感,作者就不会改变志向,就不会离开藤野先生,回到中国了。
……
一个话题几乎激活了所有学生的思维,它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可以说这是一种逆向分析,在逆向分析中,学生了解了行文严谨的结构,加深了对作品深沉主题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永远属于学生自己。
学生感言
初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有这样的感觉:不就是一篇怀念老师的文章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今天上这篇课文,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老师说:这篇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情感,不信你们用这样的句式分析:如果没有爱国情感,就……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我们充分调动掌握的背景材料。说出自己的见解。我第一个发言,就博得老师的赞许,很是兴奋。同学们的发言更是精彩。七嘴八舌说完,我们茅塞顿开:原来,这篇文章除了有“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条线索外,还有一条暗线,就是作者的爱国情感,而且这条线索更为重要。而此文也不能看成一般的怀念老师的文章,它有着更为深沉的内涵,它袒露了作者的赤子之心,表达了对一位尊重中国人、不怀民族偏见的日本教师的深深的敬意与怀念。上完课,我收获不小。我了解了此文严谨的结构,读懂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与可贵,更是觉得与鲁迅大文豪又近了一步。(洪湖市蓝天双语实验学校 三〈二〉班 一言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想象空间也精彩 下一篇文章: 一路读来,渐入佳境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