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九下教案 >> 正文 | 今天是: |
R9218.《孟子》二章 | |
作者:何相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0 | |
【实用教案】理读 创意说明:这是由孟子的两篇短文组成的文言散文,具有鲜明的论说性。从文言文词汇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论说充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都集中显示了孟子的雄辩与气势。宜采用理读法进行积累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子。 2.说说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听读。 学生听老师范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 米粟(sǜ) 畎亩(quǎn) 傅说(yuè) 拂士(bì) 曾益(zēng) (二)自读。 学生结合听读,自由读课文。 重点读顺下列句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 行/拂乱其所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三)译读。 学生结合注解,分组互译互说课文 重点理解下列句段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三、理读课文,揣摩积累。 从以下角度梳理并做好积累卡片—— (一)卡片一——文学常识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②选自《孟子·告子下》 ③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 (二)卡片二——词语理解 从字词的角度: ①通假字:攻亲戚之所畔;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古今异义词:然而不胜者;亲戚畔之;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特殊词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恒过,然后能改;…… ④常用虚词:之;以;而;于。 (三)卡片三——句式运用 1.排比句。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①陈述观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列举事实。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对偶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卡片四——写作手法 用“攻城”与“守城”战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人和”的重要。 从个人到国家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正反对比,强调了忧患意识的必要。 文章的中心论点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的结论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五)卡片五——典型论据 ①事例论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道理论据: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四、课文小结。 1.两则短文表现的孟子思想。 2.背诵全文。 【备选创意】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本课由两篇短文构成,都是说理文,它们组成了孟子散文的特点,反映了孟子的思想风格。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了解作者的文风与主张,达到学会分析辨别的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要求读懂两篇短文。 二、追溯作者:通过对作者的介绍,了解大致的主张与文体风格,为下面的比较阅读做好铺垫。 三、比较课文: 比较点:文体;观点;结构;论证方式和方法;语言特点; 相同点 都是议论性质的散文; 都是通过事实与道理来论证; 都是采用了大量的骈句,句式工整流畅,富于气势; 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 不同点 主题不同,前者阐明了作者的“道”即仁政;后者表明一种忧患意识 结构不同。前者为一种总分总结构,后者是分总结构 论证思路不同。前者是先提出观点,然后论述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后者是先论证,最后得出观点。因而,前者为鲜明的演绎方式,后者则是典型的归纳论证。 …… 四、比较写法变化的原因 尽管都是孟子散文,但因写作目的和针对性不同而有变化。例如:前者为反对战争,开头立场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起到强调显目的作用。后者以历史上的著名事例为论据,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前者采用战争事例,既迎合了诸侯的好战心理,又自然引发出对战争的论述,更有说服力。后者将个人和国家两者结合,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五、阅读孟子《仁者无敌》白话文,结合第一章内容,谈谈对“仁”的认识。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