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八上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张慧莲:《甜甜的泥土》教学实录
作者:张慧莲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4
 
师:妈妈急切地想见到儿子,却没有亲自把糖送给他,这是为什么?

生:本来没碰到她的儿子,她等了很久可没有等到。

生:他很想见儿子,可是隔了那么久,儿子的长相也变了。(众人笑)

师:她不会不认识儿子了吧!

生:妈妈怕见到儿子会难舍难分。

师:更增添一种深深的思念。

生:他把糖带回去,他的后妈会说他是偷的奶糖。

师:这个“偷”字有见地。

生:妈妈很久没见儿子了,她有一种愧疚感。

师:妈妈是有一定的责任。

师:这样看来妈妈一方面是自己的心里有些内疚、难过,另一方面也是为儿子着想,不让他伤心,不给他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那这包含着浓浓母爱的奶糖,王小亮应该细细品味,可他却分给了老师和同学们,这是为什么?

生:突出王小亮乐观、善良、大方的性格。

生:他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师:快乐就应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嘛,说得正确!

生:王小亮和同学们分享了奶糖,也就是分享他的母爱。

生:他与同学们相处很融洽,平时别人很关心他,所以他有了糖就要回报给大家。

师:懂得回报,爱本来就是相互的。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更加了解王小亮了,他不但热情大方、懂得回报,而且乐观开朗。第三个问题让老师感到疑惑:本文写的是一个苦涩的故事,为什么要用“甜甜的泥土”为题?

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深沉。

生:揭示了妈妈对王小亮浓浓的爱,王小亮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用“甜甜的泥土”为题。

师:对,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生:这个题目说明不仅泥土是甜的,奶糖是甜的,还有母爱也是甜的。

师:理解得多透彻啊!体会出了王小亮的生活的味道,那么下面我们来谈谈自己家中的喜怒哀乐。

(屏幕显示:家是……)

师:这样来说:先说一个简短的事例,注意表达出一个感人的情境,然后再用富有哲理的、诗意的语句表达。如我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不能回家,我只有在周末才与他们接通电话,每一次听到他们的声音我都会感到很幸福,我觉得家就是一段长长的电话线,这头是我,那头是爸爸、妈妈。那电话里分明有一种甜美的味道。

生:考试失败后,我沮丧地回到家,妈就带我到城墙边玩,看着桃花竞相开放,小草茁壮成长,我顿时心中一亮:家是温暖的春风,催人上进。我觉得家的味道是喜悦的。

师:你有一位好妈妈啊!教子有方。

生:我与同学闹翻了,冒着雨回到家,感觉浑身凉气透骨,一到家,妈妈忙叫我到火炉边烤火,我觉得家就是一个温暖的火炉,我品出了家那温暖的味道。

师:“温暖的味道”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生:妈妈给我的那把伞,晴天帮我遮住阳光,雨天替我遮挡风雨,我觉得家就是一把伞。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亮,吃月饼,我觉得家就是一个圆。

师:真是富于想象,月圆饼圆人也圆啊!

生:我觉得家就是一个蜜罐,散发着清香和甜蜜。

师:听了同学们精彩的讲述,老师也感动了,是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它的滋味,就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东西。我觉得大家的生活如蜜甜。可是文中的王小亮却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之中,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特别今天还是他的生日啊!

众生说:唱首歌、送礼物

师:那就给他送份生日礼物吧!(屏幕显示:一个未解开的礼盒)看看谁是他的知已,谁最有创意?

生:送一包奶糖。

师:跟妈妈的想法一样!

生:送一双新鞋。

师:真好!这是体贴入微的举动。

生:送一包泥土(众人笑)

师:富有创意,这泥土包含着非同一般的感情。

生:送一张法院判决书,判王小亮的抚养权归他的妈妈,并要他爸爸赔偿他一定的费用,供他上大学。(众人鼓掌)

师:他好有胆识,真是让人佩服!

生:送一份《未成年人保护法》,告他的爸爸和后妈对王小亮的虐待。(掌声再起)

师:你真是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孩子。

师:还有那么多人想送啊!谢谢你们,他一下子就收到这么多礼物一定高兴得不得了。老师也有一份礼物要送给他,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真情的声音”,系好的礼盒慢慢解开,配音朗读:把母爱当作是一架架高耸的天线,让我们接受并传递那快乐的电波;把爱母亲谱成一支支动人的歌谣,让我们吟唱并回味那永远的旋律;珍惜爱吧!储藏爱吧!)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这两句话。(学生齐读赠言,悦耳动听)

师:让这祝福与祈祷伴着王小亮、同学们和天下所有的孩子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吧!下课!

(注:本节课在湖北省荆州市第十四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获第一名)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dlzxxiangzy    责任编辑:dlzxxiangz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