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理论探珠 >> 正文 | 今天是: |
|
|
化零碎为神奇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4 14:42:59 | |
【摘要】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行文前,它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文成后,它是表达感情的载体,是支撑观点的柱石。笔者想通过本文,试图从搜集材料创新、选择材料创新、剪辑材料创新等三个环节来谈谈中学作文写作材料运用的创新。 【关键词】 中学作文 写作材料 运用 创新 长城的壮美体现在一块块古砖有次序的排列,金字塔的雄奇表现为一块块垒石有规则的组合,而文章的优美则是由一则则材料对文章巧妙的聚合。应试作文犹如一座大厦,这座大厦要建得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才、选材、用材的能力。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低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其结果只能是豆腐渣工程。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行文前,它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文成后,它是表达感情的载体,是支撑观点的柱石。古人说,写文章“七分实,三分文”。又说,“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都是强调材料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们平时作文课上,老师也反复强调,要注重积累素材,要学会选择材料。笔者认为,占有材料要“多多益善”:“时”不分古今,“地”不论中外,“质”不管正反,“类”不择点面、言行。而使用材料却要“吹毛求疵”:要真(真实、确凿)、要准(贴题、紧要)、要精(典型、有代表性)。笔者想通过本文,试图从搜集材料创新、选择材料创新、剪辑材料创新、材料的表现创新等四个环节来谈谈中学作文写作材料运用的创新。 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搜材创新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那么,一篇作文则为“天光云影”的一泓清泉。 刘赤符教授曾经在其著作《写作怎样成才》中指出:“从事写作必须具备较强的搜集材料的能力。培养搜集力首先要进行调查采访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学会通过阅读,从书本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广博地阅读、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材料的记录和整理工作。” ①那么作为中学生而言,怎样广泛地搜集材料创新材料呢? (一)要大胆。 文章的价值由它的内容决定。好的文章必须是“内容充实”的文章。我们要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去“寻觅”素材。只要能“下锅”就应算作“米”,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来”。有了东西才有选择的余地。没有写作材料,写作水平最高也写不出文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要怕羞。感受、动情、感悟,穿透生活的硬壳,引来“源头活水”,而入作者心泉净化。 (二)要运用发散思维。 排除思想束缚,光靠胆大还不够。胆大,解决的是敢想的问题,运用发散思维,解决的是会想的问题。什么是发散思维呢?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分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这个“信息源”指作文的“话题”)上开始,向多方面寻求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流程不是-单向、单线的,而是多向、多线的。从总体上说,发散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局限于传统和陈规,强调思维主体主动寻找多种答案,强调思维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以便通过这种思维活动,求得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结果。 发散思维要凭借联想和想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空间可以大到全国,大到五大洲四大洋,甚至大到宇宙其他星球;时间可以回溯到上古,也可以联想到将来亿万年后。只要与“话题”相关,就要列出来,列得越多越好,越多越便于选优。在列点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思想的火花,有些东西可能在大脑中一闪而过,因为其稍纵即逝,所以我们一定要机敏,抓住就不要放过,最好用笔记在纸上,然后大做文章。 俄国作家果戈里在写作的时候,总是把想到的一切全写到纸上,不管它是不是凌乱。为了抓住那些“一闪念”的想法,他甚至顾不得字迹是否清楚。过些天,再拿起草稿把有关系的意思“沟通”起来,删去那些关系不大的部分,添上那些涌到笔尖的新的想法……就这样三番五次的,最后誊清。 中国的美学家朱光潜在《作文与运思》中说:“在定了题目以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弄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借心理学家所谓的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记下去。然后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个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② (三)要运用聚合思维。 上面摘引的果戈里和朱光潜的做法,一半用的是发散思维,一半用的是聚合思维。其中的“把有关系的意思‘沟通’起来,删去那些关系不大的部分”和“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紧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就是运用聚合思维。我们运用聚合思维,也可以说“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把联系紧密的作文点集中到一起,这个能使众多材料走到一块的“统帅”,就是将要写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所以说话题作文的做法是:先有内容,后有中心,再有写作思路,最后下笔整理成文。 (四)对材料内容追求新颖。 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惟其新,才能引人入胜;惟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A.靠平时留心,注意报刊上的最新报道,最新成果,新奇事件。B.靠年临场筛选,从比较中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材料。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内容新鲜的文章,收到理想的效果。有些考生作文事时老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某些材料老子用了儿子用,张三用了李四用,“涛声依旧”,让人兴味索然。 使学生深深的意识到: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特别强烈,新奇的东西,从一些细微末节中发现那些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事物。以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角度,使读者获得新的启发。独创之意,应无所傍依,真正是“词必己出,意自心来”。 二. 眼光独具,个性凸现——选材创新 写文章要选材,犹如裁缝做衣服要选衣料、木匠制家具要选木料一样:夏衣宜薄,冬衣宜厚。学生怎样在作文中恰当地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选定材料,做到眼光独具,个性凸现呢?2001年的中考佳作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一)以知出新。 文章的内容如能超越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显示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就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湖南益阳市2001年中考要求以“关心”为题作文,当不少考生都把目光锁定在亲情时,有位考生却把爱心投向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文章将“绿荫如盖的大地”、“浩淼无垠的大海”、“交错分布的江河”分别比喻为地球的“美丽肌肤”、“蓝色衣裳”和“奔流不息的血液”,并引入被比喻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河流域也由于大片森林被焚烧化为耕地而染上“炎症”等知识性较强的内容。由于新知识迭出,获得了阅卷者的好评。 (二)以事出新。 初中三年的学校生活常常进入考生选材的视野,但雷同者多,出新者少。有些考生把眼光锁定在特殊日子发生的特殊事件,给人“人有我新”的感觉。浙江宁海市2001年中考要求以“明天”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不少考生取“明天”之引申义构思,有位考生却取“明天”之本意作文,拟题“明天就是中考”,记述“挤独木桥”的前一天老爸赠送作战武器派克笔、老妈熬出高能量食物小米粥和表哥提供新式时间记录器等三件事情,并在“后记”中这样结束全文:“粗硬的派克在舞动,已被小米粥填饱的肚子正在供给能量……作者把叙事的笔触延伸到考场,更体现出所选时空角度之新。更能独具眼光的作者把叙事的时空就锁定在眼前的语文考场。 (三)以悟出新。 能出新的“悟”,应是充满个性的思考和别具慧眼的发现。武汉某考生写的《本店微笑服务》就是一例。文章描写“诚信”商店笑着迎接宾客、笑着问话,笑着介绍,笑着送别甚至笑着耍赖的种种细节,叙说了“我”在“笑”的迷惑下被欺骗的经历。 文章选材之新不仅体现在事件本身,更体现在作者精辟的理性思考。结尾处,作者不是一叹了之,而是由事而“悟”:“再美的微笑也掩盖不了商品的假冒伪劣本质,最好的服务莫过于商品的质量保证。”作者不是简单地否定“微笑服务”,而是在呼唤一种内外皆美的人文精神的回归。这样的感事悟理,视角新颖而不落俗套,给人启迪。 (四)以情出新。 情贵真,而真情是个性化的。选取个性化的“情”入文,才能以新动人。湖北荆州市2001年中考要求自拟题目作文,题目中必须含有“喜欢”一词。有位已到城镇上初中的考生拟题《我喜欢童年的竹林》,叙写在山区竹林里与小伙伴“摇雪”、“觅果”、“盖小屋”等生活片段,着重抒写了“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栓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摇啊,荡啊,摇出我心中的歌,荡圆我心中的梦”这份独特的情。绵绵的乡情,充满自由欢乐和童趣的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一直留入读者的心田,使人久久不能忘怀。因为这产生于山区竹林间的秋千上和小屋中的情味,个性色彩鲜明,是很多读者所未曾感悟过的,因而是全新的、动人的。 让我们练就独到的选材眼光,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个性的魅力! (五)要学会对所选材料进行想象创造。 联想中筛选出的材料还只是模糊的,甚至是粗糙的,只有经过加工才能成为鲜明的可感的东西。正像和氏之璧,未理之前只是一块石头,无人赏识,经过加工之后才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无价之宝。画上之龙,只有添加云雾,才能给人以生动逼真的欲飞之感。这就要求学生对写作材料具有改造和加工的能力。具体的含义为:①改造能力:即将原材料中不合意旨的因素删除,增加与意旨吻合的因素。②加工能力:即对原材料增枝加叶,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以生命践约》: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碟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恪守的定律。③这不仅对材料进行了想象改造,而且还讲究句式的整齐,修辞上用排比,具有排山倒海之势。 在应试写作中,考生要显示自己想象的才识,就必须具有逐玉和画云的能力,既要敢于大胆删去维纳斯的手臂,以突出主要部位,又要用全部身心去体验对象,把自己设计在这种情景之中,借着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体验,去为材料添云加雾,布置环境,以增加形象的生动性和可感性。这样在遵循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就可把材料的重点突出,甚至色彩,线条,形状等形象信息摄入阅卷者的大脑,从而产生“使信服人”的效应。 三. 着眼当代,紧贴现实——剪材创新 纷繁多变的当代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保持投入生活的一腔热情,紧跟时代,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活对生活的新鲜感,写出时代性强的鲜活文章。总结2001年中考作文着眼当代、紧贴现实的剪材特色,可得出如下六条经验。 (一)剪材要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2001年中考要求考生根据“在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材料,就这件事情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构思和剪材的目光投向揭露法轮功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痴迷法轮功,患心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斜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的过程,强烈声讨法轮功摧残下一代的罪行。这一剪材与当代政治斗争沟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剪材要着眼当代新风。 2001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目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美目光投向学校和家庭,有位考生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到:“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当那殷红的鲜血注入病人的身体时,你是否感受到无数颗美好心灵会聚谱写的爱的奉献的音符?”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的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三)剪材要着眼当代名人。 当议论需要佐证或叙写需要旁及内容时,剪辑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以避免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江苏淮安市Y作文在机会面前,有位考生以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英东和美国微软之父比尔,盖茨 为例论证“把握机会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这一 论点,材料鲜活典型,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四川省2001中考半命题作文我渴望 ,选材涉近年来被狂炒的两位“名人”—寒寒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文章叙述自己机械地模仿寒寒和刘亦婷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抒发了“做一回自我”的决心和勇气,材料的鲜活和“名人”引发的多种视角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四)剪裁要着眼当代理念 例如,大城市居民怎样看待来自农村的民工群体?传统与当代理念在这里怎样碰撞?四川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为题,生动地选择并演绎了一位青年民工舍身救城市儿童的故事,抨击了偏见和世故,文章还对审视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民工”时应具有怎样的理念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色彩,这种着眼于当代理念的选材视角,是独特而富有启迪意义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要高扬时代的主旋律,要弘扬正气。对社会上的阴暗面要有正确认识,正如高尔基所说:“在阳光最明媚的日子里,脏东西和烂东西总是格外显眼,但是经常有这种情况,我们过分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美好事物希望背道而驰的事实上,就看不到阳光,就感觉不到它那滋生万物的力量了。”②我们应去写那些使我们高兴的好事。如在作文中写一大堆牢骚话,只能反映考生思想的不成熟。 让我们把时代活水引进中考作文的选材范围,使之浇灌出一朵朵艳丽的创意之花。 参考文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