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 今天是: |
|
|
余映潮带给了我们什么 | |
作者:程代军 | 青玉案 文章来源:《教师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6 20:45:54 | |
两周前,亮哥就把余映潮假座我校面向全市语文老师讲学的消息通知我们,叫我们去听课。说到余映潮,我立刻想到“板块教学”和“朗读教学”两个概念,好像这两个词跟他的名字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了他的专利似的。因为几年来,他的文章经常见诸《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通讯》,而且内容大多关涉这两个方面。上次我去杭州听课时,他上了一节《狼》,课堂上说书艺人般的朗读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次《语文周报》邀请他来示范开课,并作有关朗读教学的报告,虽然只是一次面对教辅报刊市场惨烈竞争导致生存还是毁灭的积极的变相促销,但在客观上,也的确是为常州市全体语文老师集体补了一回钙,确实不能错过。 因为上午也有两节课,所以我只听了余映潮给初二学生上的那篇《散步》。散文很难教,传统的讲析在文学作品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面前常常没有市场,君不见今年的《语文学习》杂志铆足了劲展开对散文教学的研究,系列文章正在发表中。另外,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作为中年人的责任感和家庭和谐温馨的主题并不是所有十三四岁的孩子都能深刻体悟到的。但是,余老师第一个环节通过重拟标题的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内容,完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标题是多么准确多么有创造力啊!尤其是那个“整个世界的重量”能让人深深回味不已。学生在纷纷说出自己拟定的题目的同时,将自己对文本事件、人物、情感的理解也表达出来,连听课老师都惊讶地发现在那短短的十来分钟里,关于文本内容那一块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了。但是余老师还是要说自己也设想一些题目,这些题目与刚才学生所言大同小异,但是都没有原来标题好。“‘散步’作为题目,简洁,凝练,有情味,有故事味。”余老师一字一顿,清晰而令人信服。在第二个环节,余老师拿出看家本领——有层次、有重点的朗读。朗读前的指导在情境创设上下足了功夫。水到渠成,接下来学生的朗读情不自禁走进了文本情感弥散的世界。第三环节语言品析上,余老师示范引路,接着让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去表达,对字词句段的品味既侧重写了什么,又抓住怎么写和为什么,相当具有深度,语文味十足。因为我要赶着去上课,这以课的结尾设计没有办法知道,但是我想应该也是有效而精彩的。 应该说,这节课不仅给我们启发,而且也给我们带来思考。余老师的课以朗读见长,但是我们在听他的朗读时,发现他的音质和音色并不很佳。在当今语文公开课就是亮嗓子的畸形标准下,一副好嗓子,一次像景德镇陶瓷一样光滑的朗诵,极有可能遮掉一节课内大大小小的斑点。而余老师的朗读更多的是体现了朗读的智慧。不是表演,不是表现,而是真实的表达。朗读只是一种实现目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当很多老师在开课前想取悦评课人而为“花样”绞尽脑汁时,在我们的课堂频繁出现说、学、逗、唱、舞、画、演时,当我们的学生在为老师的一节辛勤排练精心备课时,回到余老师的课上,会给我们一种朴实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它确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发展。 然而,余老师的课在常态教学中必然要遭到冷遇。撇开教材重于学生的反人本主义的教学观的客观广泛存在不说,仅这样上考试会行不行一个问题,就会让再有意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胎死腹中。当前,考试不仅对学生,对教师心理的影响是极大的,频繁的测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迫使老师们停止学习的步伐,放弃思想的更新,最后回到传统守旧教学的老路上来。因为,急功近利的教学测量已经由学期为单位退化为以月甚至以周为单位,学生成绩好,没什么话说;学生成绩不好,哪怕只有一次,也会说是你教师的教学出了问题。是作业太少吧?是课堂太闹吧?是知识点没有系统灌给学生吧?还是乖乖回到老路上来吧,背诵,默写,做题,订正,抄写,等等,规规矩矩,不会出大问题的。由此,谁敢做出头的椽子? 当然,我不认为余老师的一次上课、一个报告就真的是给我们洗了一次脑,让我们脱胎换骨,从此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的真正方向。事实上,“块状教学”早就曾在上个世纪尾巴上的常州语文教育轰轰烈烈过,而“朗读教学”更是语文老师所知道的最基本的教学技法。另外,余本人近几年也经常拿着《天上的街市》《狼》《散步》等几节招牌课在大江南北巡回演出,这个有关朗读教学指导的专题报告也是“至今已觉不新鲜”了。但是,那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依然让我们敬佩。我想,我们应该保留一点勇气,一股锐气,用我们明亮的双眼将教学事实与现状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然后,我们还要走我们自己的路,是余映潮未曾走过的,更是我们身边人未曾想过的。 评论者: 程代军 评论时间:2006-5-22 11:52:15 确实,余课朴素,不花哨,但不能说他不事雕琢。你看那换标题的设计,匠心独运。如果我们也是为了感知文意来设计,极有可能是复述和改写,或者是让学生说说什么地方最能打动自己。余让学生读,换题,评题,再拿出自己想好的题,最后比较这么多题目,极有层次。尤其是他在点评学生发言时,有鼓励,更有针对性。七次点评,可以看出余在倾听时的投入。虽说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客观需要,但是更是对学生的尊重。眼里有人,并且这人是学生而不是听课老师,这是一种态度、观念,也是上法。 评论者: 刘晖 评论时间:2006-5-21 17:49:58 我觉得他的课比较朴素,不花哨,在不事雕琢中达成了目标,彰显了教师引领、组织的作用。他是在尽力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并不能一定要说有考试本位的痕迹。再说,掌握了方法可以应变于无穷。余的课,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一个预先要约会的女子,待见到佳人时,乍一看并没想象中的美,但慢慢地会觉得很耐看。余其实很有功底,但课堂还是尽量给学生以舞台,尽管学生还稍显拘谨。他自己也说在尝试不断创新,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 评论者: 程代军 评论时间:2006-5-21 11:43:00 刘晖水余课有那么一种本真,其实我并不同意,因为他的课还是按照考点来设计的,考试本位的痕迹很是浓厚.毕竟他是做了那么多年教研员.而课堂回归到语文本位上,当前仍然是个难题. 评论者: 刘晖 评论时间:2006-5-20 15:57:48 本来我也想写“余先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育给教师带来了什么”,“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什么”的三步曲。既然程代说得很明确,我也不在这里聒噪了,只是觉得我们老师真应该学学余先生,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保持一种本真,学习创新的本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