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涵泳,诗意手法
——余映潮老师品读教学艺术探微
434100 湖北沙市实验中学 唐艳红 yhtangdou@sohu﹒com 13997555669
我亲耳聆听过余老师的课近十节,看过他的课堂教学实录二十余节,多次听过他作的报告,领受过他细心的教诲。再比较一下全国各地的网友只见其文,无缘谋面的遗憾,实感荣幸至极。余老师的课自有其清新明快的风格,一如春风拂柳,诗意盎然。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他的品读教学艺术。以下我结合他的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
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开头就说:“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盛海耕认为,朗读是最基本的,无论在语文教学上还是文学鉴赏上,用处都最大,所以最重要。他还说:“读、诵、吟,要深入理解原作的情思,否则难以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很多语文课上听不到琅琅的书声,或者只是点缀。可是余老师对朗读非常重视。他自己就很喜欢朗读,常常把自己的朗读录音,再输入电脑,和别人的朗读比较优劣。他对自己的朗读很自信,声音也很圆润动听,时而激昂时而抒情,都能读出文章原有的情味。我每每听余老师的诗文朗读,都会陶醉其中。他经常对我们说:“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在设计朗读活动时,余老师不是笼而统之,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样的朗读就显得指导有方,层次清晰,而且能让学生在读中品出文章的情味。教《紫藤萝瀑布》时,他指导学生读了三次。第一次是让学生自由大声地比较快地朗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第二次是要求学生用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的第2段,用喜爱的语调读第5段,用感叹的语调读第10段。通过这些精段的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层次。第三次读,是同学们自由地选读,深情地演读课文。即用心朗读,深入体悟作者的情感。三次朗读,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作品的内在情感。
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余老师又运用了三种读法。第一次是大声朗读,第二次是用对邻居小孩说话的方式来读,语气就轻柔了许多。第三次是用自己鼓励自己的内心独白式来读,声音更低,也更能领会本诗的劝说味道。这样的朗读方式,既有趣味性,又能在变读中体味诗句的情味,怎能不让学生满怀期待呢?
为了体会句子的语气、情味,余老师也抓住关键词进行精读。比如教《马说》时,他引领学生体味文中的“也”字,读出了惋惜的语气、不平的语气、愤慨的语气等。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的总要求,也是品读教学的有力手段之一。但凡优秀的语文教师,没有一个不是朗读的专家。洪镇涛、余映潮、韩军等大师们,都是我钦佩而敬仰的。
二、在对语言的涵泳积累中品味。
语文本体论认为,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吸收语言、培养语感。王尚文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指出:“语言的历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历史。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语言的对具体的个别的心灵的同化。”余老师在教学中很重视学习语言,并进行语言的集美活动。他说:“课文集美,是精心设计有序的语言品析与积累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通过自由品读美点,趣味欣赏,学生对语言的把玩品味能力更强。从而达到新课标 “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的要求。
教《散步》时,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余老师先举了一个例子教给同学们品味语言的方法,然后同学们畅所欲言。有位学生品读了“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一句,认为这两个“背”和两个“蹲”字,写出了一家人的尊老爱幼,还表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余老师的评点也富有诗意,他说,这个“蹲”,蹲得坚如磐石;“背”呢,背起了昨天和今天。这一蹲一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充满亲情的画面。
教《纸船》时,余老师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细腻地感受”。老师说,有这样一个话题需要我们从课文中找内容来完成。“我从中感受到 。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眼、一个词、一个诗句、或是一节诗,全诗。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动作、心情、形态、景象、情景、声音、色彩、画面,或者是诗的结构、情感、手法……”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的回答很精彩。有的从“一只一只”感受到冰心叠了很多的船儿,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有的从最后一节的“求”和“载”感受到冰心不管历尽千辛万苦,她都要让纸船来到母亲身边,陪着母亲。余老师的评点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又高学生一筹。他说:求它“载”去,有多少思念之情要用船来装呢!“求”字写出了思念之情的浓烈,写出了思念之苦,还用“悲哀”写出了思念的哀痛。师生都把对语言的涵泳当作最快乐的事,沉醉在诗情诗境中,上出了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
在《小石潭记》的课尾,余老师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趣味欣赏”活动,学生用一个含“清”的词说话,来品析小石潭记的妙处。这些词有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脆、清亮、清澈、清幽、清冷、清寒、清寂、清静、清洌、清凄、清丽、清晰、清纯。学生在欣赏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了很有韵味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又暗合了文章的内容。如果没有对文章的品析理解是无法说出好句的。余老师的一篇联词成句的短文更是锦上添花。以其中一句为证:“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感到心境的清凄。
在余老师的课中,这样品词品句的活动处处可见。学生自由感悟,说出独特感受。这既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让学生在审美集美活动中享受审美乐趣,积累了大量的雅词好句。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余老师的品读教学正是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让他们在语境中把玩品味词句,畅所欲言。
三、在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揣摩比较中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艺术大师从来都是有高明的表现手法的。揣摩他们万紫千红的表现手法,可以获取作品征服人心的奥秘。余老师也深谙为文之道,所以在品读教学中,常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追求“力透纸背”的品读效果。
方法之一:“多角度品析”。它是在教师示范的前提下,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地对课文的词句表现手法等从多个角度进行评点、赏析。比如《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对“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段文字就进行了反复的多角度的品读。由同学们自由选择揣摩的内容,然后答题。其中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题目有:全段写下“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哪些?文中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吗?问题不难,却让学生思维的角度更广。
方法之二:“妙点揣摩”。如《小石潭记》自由发现部分,在学生充分地发现之后,教师针对四段文字的写作特点进行了更为简洁的归纳。即:移步换景,动静结合;定点特写,一笔两用;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仅仅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写法也各显其妙。
方法三:“微型话题式品读”。教师研读课文之后提炼出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课文研读的小小话题,让每一个话题成为学生深入文本的“抓手”,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再表达”。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课中微型话题有:课文内容简介;美丽的罗布泊;恐怖的罗布泊;胡杨悲歌;塔里木河的呻吟;课的数字;课文中的忧患意识;悲剧还在上演;梦回仙湖;假如我是一位百岁老人……一个小小的话题就像一把闪光的金钥匙,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宝库,一篇篇演讲稿就会在课堂上应运而生。
方法之四:“作品比读”。比较,是帮助你欣赏作品不同的艺术特色。比较的结果,会让你感到人类艺术园林是如此万紫千红美不胜收。如《天上的街市》与《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比读,一首是诗人的诗,一首是伟人的词,但想象同样美好。星空寄托了诗人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月宫寄托了对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先烈的痛惜和怀念。风格各有千秋,诗作低吟浅唱,词作豪放雄浑。通过这样的比读,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增强了品读文章的能力。又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的比读,《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的比读,《纸船》与《新月》的比读,《紫藤萝瀑布》与《青菜》的比读等等。每一篇比读的选文都极精美而恰当,让人不得不佩服余老师的匠心独运。
四、在对人物的评说和情感意蕴的感悟中品味。
新课标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余老师在进行品读教学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说,并深入体会、领悟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故乡》教学第三步:“评说人物”。先从闰土的外貌形象、习惯、衣着、年龄等评说。然后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等来评说。最后再谈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思考人物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这样分层次表述,将一个很大的问题化解为一个个较小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回答更集中更有针对性。在评说中,学生对人物的理解由浅入深,认识由片面到全面。听听学生的评说:“我觉得由闰土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引起人民对农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起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你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品读有多么深刻了。
如果文学作品的意蕴较深,意境很美,余老师会巧妙地进行创意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白杨礼赞》第四步的创意:品读白杨树的意蕴之美。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哪些地方写得好,并说出理由。然后重点品析了本文的情感之美、抑扬之美、构思之美、象征之美等。《我愿意是激流》的欣赏活动三:美美地品。同学们自由赏析,然后教师在归纳同学们的发言后,重点强调了三美:第一,意象之丰美。第二,意境之优美。第三,意蕴之淳美。《爱莲说》的教学,突出课文的“三美”:精粹的语言之美,精妙的形象之美,隽永的意蕴之美。在这些品读教学中,余老师都注意了“选点突破”。即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
余老师的品读课,就是一个情感的共振场。无论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语言的涵泳积累,还是对表现手法的揣摩比较,对人物的评说、情感意蕴的感悟,都是在主问题的引领下完成的,而不是碎问碎答。他通过主问题的设计,把文中的散珠串联起来,使教学过程“形散而神不散”,而且充满了诗意。正如余老师所说:“‘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是我的教学个性和特色。”
余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所作的研究和探索意义深远,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带出的一批业绩显著的弟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善于从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中去提炼,善于从大大小小的教材中去深研,善于从阅读学原理中去探寻。“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评点精美”,“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正是在他的正确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引导下,他送到东西南北的课,才赢得如潮的掌声,获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