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余老师相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01年,细雨飘飞,乍暖还寒的季节,湖北省初中语文教学竞赛在鄂州举行。我校派两名语文老师参会,临近会期,遭遇变故,也许是因为天气状况,也许是路途遥远,也许是实际困难,他们两人都决定不去了,学校又安排了几个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成行。这次机会十分难得,这样的大赛几年才举办一次,参会的名额也是争取来的,不能浪费机会啊!要报到的那天早上,校长找到我,我爽快应允,十年后重走这条路(大学是在黄石念的),我的心情比当时的天气要好得多。
早晨接到通知,从学校回家,简单收拾一下,奔赴车站,打车,在武汉转车,下午4、5点到鄂州,赶到报到地点,已是人满为患,却没有遇见一位荆沙城区的老师,这真是一次孤独之旅啊。见到几位从江陵来的年轻老师,决定这两天就与他们相处了。
第二天开始听课,鄂州是一新兴中等城市,承办这样的大赛,条件有限。大赛分两处同时进行,一处在电影院,一处在体育馆,设施有些破旧,距离我们住的地方也远。回忆当时听课的情形,对两个选手的印象深刻,一个是荆州实验中学的杨红梅老师,她讲的是一节说读课《夏天也是好天气》,后来知道是余老师亲自指点的,当时只凭直觉,就觉别具一格。另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武汉水果湖中学的李明星老师,他讲的是余光中的《乡愁》,既是大学同学,对他的课就感兴趣一些。
中午就餐时,一位慈眉善目,和颜悦色的长者向我们走来,同桌有几位老师认识,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余映潮老师,余老师一走过来就问:“沙市二中来的一位老师是谁?”我自报姓名,他接着说:“李校长告诉我,来了一位女老师,让我打听一下,顺利到达没有?”从他的话语中获悉,他是从人群中找来的,坐下来后,又说起以前到二中怎么没有看见过我,讲了原因并顺口说了一句:“×××让我代他向您问好。”情急之下,竟说错了问候者的姓名,他虽感意外,却轻轻地笑笑,他的微笑让我刚才的难堪烟消云散。余老师是大赛的评委,接着在餐桌边坐下,与大家聊起了听课的感受,还告诉我们怎样听好课,气氛和谐融洽,使我这个不喜言语的人也渐渐话多了起来,早听说余老师的为人,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多么亲切平易。
下午接着听课,第二天上午是专家评课,总结评奖,这一次余老师坐在了主席台上。历时一天半的大赛结束,中午就餐时,余老师又来到我们中间,叮嘱大家,回去时要结伴而行,注意安全。他的细心关照,令在座的都感动不已。六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与余老师相识,是我鄂州之行的最大收获。
还是这一年一个和煦的秋日,余老师来到了我校,他和大家一见面,就对每个人的姓名脱口而出,哪怕是只见过一次面的人,他的这一举动,让人惊诧他是否有对别人的姓名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这次他不是为检查工作,也不是开教研会,是披挂上阵,来讲示范课的。这让我们深感意外,大凡教研员到基层,不是听一线老师讲课就是为指导工作,这么多年,哪见过教研员讲课给别人听的,余老师真让人大开眼界。
他讲了《天上的街市》,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1、体味诗的音乐美;2、品析诗的图画美;3、感受诗的情感美。还联读了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许多新颖、优美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整个教学流程顺畅自然,异彩纷呈。连非本专业的老师听后也连声叫好。此后,我还听过余老师讲的示范课《散步》、《说屏》、《小石潭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雪》等,每节课既出乎你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看似平淡,实则奇崛,借用《香菱学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只是觉得好啊!”
后来读余老师的书,知道他是从50岁以后才走上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台的,而且从那以后一发不可收,从荆州走向全国,近几年,他的足迹遍及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课堂示范教学与学术讲座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余老师他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战士,他的武器是满腹的学识和坚强的意志,他有着坚定的脚步,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
2002年至2004年,三年中,我有幸参加了余老师组织的,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二、十三、十四届研讨会,组织这样的研讨会,要耗费余老师极大的心血,他必须先精细思考,细致构想,拿出方案。这三年研讨的主题分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艺术”,“文言诗文的教学艺术”,“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当一切准备就绪,临近会期,地点的选定,食宿的安排,报到的事宜,事无巨细余老师全要操心。到开会期间,我们眼前出现的总是余老师肩挎一个大挎包,步履匆匆的身影。他的大挎包塞得满满的,里面装的是100多份参会者的论文,他要求自己,必须在会议结束前看完所有的论文。他担当的角色太多,工作实在太忙。既是主持,是听课老师,是评委,还是摄影师。要主持,听课,评课,签名,摄影。其间,还不忘照顾每一个人的情绪,在2004年的那一次研讨会中,余老师对我说:“你的论文大有长进,这一次就写得很好!”他的亲和力自始至终充满整个会场,每个人都感觉像庆祝一个盛大的节日。会议结束,大家都得到了一本装帧精美的论文集,回去后还有代表荣誉的奖证和留作纪念的照片寄来。可谓是乘兴而来,满载而归,这些都是余老师精心筹划的功劳。可有谁知道,在大家兴高采烈的背后,留给余老师的是什么呢?是前一个研讨会的总结,是后一个研讨会的重新策划,是又一轮的呕心沥血。
余老师这种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风,在2006年11月的荆州市初中语文第四届说课竞赛会上发挥到了极至,一天半的会期,他既当微机操作员,主持人,又当评委,即兴评课,第二天还与青年教师同台上示范课,课后又作了报告,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一个人如不是生了三头六臂,怎么能同时做这么多事呢?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会议圆满结束,余老师还是那样从容自如,与每一个参会人员依依道别。余老师就是这样,常人难以做到的,他都能做到。他超常的毅力,过人的精力是长期磨炼的结果。有时我们看他太累了,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说:“我没有时间。”是啊,他没有时间!他的时间都献给了他一生钟爱的事业。
2005年明媚的春光里,迎来了湖北省中学语文名师教学风采展示会的召开,在武汉与余老师不期而遇,同行的有本校的副校长,与余老师是朋友。晚上到余老师住的宾馆看望他,有了前几次的接触,享受了余老师的谦和,我们也敢随意插话,房间里谈笑风生,气氛非常热烈。不知何时,说到了有关民办教师的话题,一时间,余老师面带笑容的脸上变得凝重起来,他为民办教师的前途担忧,几次喃喃自语:“让他们怎么办哪,让他们怎么办哪!”一直关注基层教师的余老师,深知民办教师的艰辛与不易。很久以来,他的工作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为服务对象,长期坚定地走着培养农村青年教师的路,至今,广大的乡村还有着他时刻牵挂的辛苦工作的教师朋友。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一个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特级教师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许正是这种博大的胸怀成就了一代名师的宏伟事业。
临别时,同去的一个刚入行的年轻老师说想看余老师的《中学语文教例品析100篇》,余老师满口答应送她一本。我自己也有余老师送书的经历。余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从不会对人说“不”,对别人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关爱他人比关心自己更多的人。
就这样,与余老师一天天熟悉起来,有时逢节日寄一张明信片以表祝福,发一条短信以示问候,余老师回信总是既简洁又及时,“教艺进步”,“多读专业书”。时值余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和《听余映朝老师讲课》两本书出版之际,我对老师表示祝贺,并说自己每有空闲就拜读,感觉对自己教学帮助很大。老师告诉我,除了读他的书,还要多读专业书刊。我这个以前除了要写论文,才会突击看专业书的人,遵从老师的教导“语文教师应该把专业书刊作为自己的第一课外读物。”订阅了几种专业杂志。阅读这些刊物时,可以与许多语文界的名师和优秀教师对话。每日有好书可读,每时有正事可做,生活也充实了许多。余老师还以他成功的经验告诫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好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少走好多羊肠小路,少走好多走进去又退回来的路。”不仅如此,还应学习余老师板凳要坐十年冷,不问收获,上下求索的精神,这样才会不断提升自己。
待人和蔼可亲的余老师,工作起来呈现给人的总是一副凝思的面容,一种深邃的目光,这正体现了一个具有强大使命感的名师特有的睿智和理性。他不仅善于寻找规律,寻找隐蔽在事物背后的深刻的本质的东西,他还像一个园艺场里的高明嫁接师,在语文教改实验的果园里,精心育苗,刻苦攻关,嫁接语文教学与艺术之树,使之结出一串串硕大的果实: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圣火,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圣火时,他的生命才会发射出无比灿烂的光辉。“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我要一直向前走——让梦想牵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让生命成为一架云梯,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这,就是我们敬爱的余老师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余老师,能够认识您,真好!您渊博的学识,包容一切的爱心,强大的使命感,似一颗颗种子,已深植人心,似一粒粒火种,照亮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