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日记 >> 正文 今天是:
2007年,我的教学活动之“最”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 19:26:53
这是我的一次非常之旅。

这是我的讲课生涯上的浓重的一笔。

  即使是在这样的富有挑战性的高层会议上,我也不会去讲我自己已经讲得很熟悉了的课。

14日下午14时10分开始,我在大会上讲了我比较新的课《与朱元思书》。

我信奉自己鼓励自己的话: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听课与评课最累的一次活动是2007年10月25日河南省教研室于郑州举办的2007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

26日,在郑州市九中听10节课。

27日,在郑州市九中听10节课。

28日,在郑州市九中评20节课。

  关于此次活动的记载,我已经有短文《深深的足迹》发在《语文潮》上。

  下面是由这次活动引出的又一个关于“最”的故事:

最奇妙的时间组合。

2007年10月28日,我在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用一个上午的时间连续评点20节课,这件事让很多听课老师赞叹不已。11月11日晚上,河南省中语室主任孟老师发了一组参会老师写的文章,我读后写了下面的短信给孟老师。落笔之时,时间恰好是11点11分,于是就有了“2007年11月11日11时11分”这个奇妙的时间组合:

孟老师好。

今晚的静夜。

细细阅读了您发过来的信阳市罗山县省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组稿10篇。

16500余字。

感受:就像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所说一样,这次省优质课大赛真正是一次完整的教学教研活动。它让我们心中的语文又一次找到了回家的路。

感慨:将大赛的活动延伸到大赛之外,让激情更长时间地涌动在广大参会教师的心中,这就是组织活动的艺术,这就是用心在做我们的工作,这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一线的教师服务。

感动:罗山县的教研员和罗山县的参会语文教师以本次大赛为话题,写出了这么多角度多姿思想深刻的论文,让人惊讶,让人佩服。其实,全河南省各个地方每天都有论文出现在你们的教研网上,这在全国中语界的教研活动中是很少见到的现象。它说明了:老师们是真诚的,他们多么热情,多么好学,多么可爱。

感谢:因为这次大赛的评课,很多教师感谢了我,其实是应该由我来感谢这次大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实是应该由我来感谢走向赛场的那20位年轻的选手和他们的导师。我做的只是一个老教研员应该做的事,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请代我感谢各位相识的与不相识的同仁。

明天的阳光,更加美丽。

     余映潮   2007年11月11日星期日晚上11时11分

 

  手法最开放的一节课是2007年11月27日上午在九江市讲的《故都的秋》。

九江市教研室张青云老师很早就约我到九江去,在商量“课”的时候,他提出要讲长篇的经典的课文,于是我就“报”去了《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要讲得别有创意,谈何容易!

我将课文朗诵了,存入MP3中,走到哪里听到哪里,总想激发出一点点讲课的灵感。

然后读了很多很多的资料。

终于有了出人意料的教学过程。

九江市中学语文名师陈林森先生这样评价道:

余老师教学高中课文《故都的秋》则又是一种风格。如果说教学《三峡》显得特别的沉稳,则教学《故都的秋》则要华丽得多,色彩缤纷得多。单是对于《故都的秋》的评说,就展示了近十条,又加进了老师自己的见解。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选择某一个角度来鉴赏这篇课文。

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故都的秋》的主要欣赏角度有:

      1.情感基调欣赏

      2.意象意境欣赏

      3.景物描写欣赏

      4.章法结构欣赏

      5.抒情手法欣赏

      6.作品语言欣赏

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来谈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展示出了充分的才华,在课堂上各抒已见,侃侃而谈,以至于余先生也赞叹说:“口若悬河。”

虽然老师调侃说:你把所有的都说出来了,那让老师还说什么呢?实际上老师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因为老师的欣赏重点是章法结构的角度。而在章法结构上,又有多种角度:行文布局、首尾安排、抒情手法、节奏变化等。在这多种角度中,教师又紧紧抓住节奏变化这一角度,一步步地论证怎样写才“好看”“大气”。在每一步论证中,老师又旁征博引,举了一系列学过的初高中课文中的典型例子,深深地说服了学生:原来散文应当这样写!原来“节奏”在散文写作乃至一切文体的写作上居然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在这段讲析中,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对比”的作用,对比甚至构成了文章的线索,余先生说:对比的好处是显出反差,有反差的地方就有深刻。类似这样的警句在整堂课中还有许多。从中可以看出,教者自身的修养是何等重要。

余先生不辞辛劳,在连续上了两堂精彩的语文课之后,又给全体听课的老师作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谈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三项基本功》。

 

  最考验我的一次演讲是2007年12月2日在深圳参加首届全国未成年人阅读文化论坛时在翠园中学作书评。

我是12月1日夜11点到达深圳的,此时,由翠园中学约140位学生写的约有170篇文章的关于学生读书的著作《阅读让我们阳光成长》还没有送到我的手中,直到夜12点我才看到这本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好书,而第二天上午我就要发表对这本书的看法的演讲,于是就连夜赏读,一直读到凌晨四点。

12月2日上午,我就此书的内容发表了约21分钟的演讲。

下面是演讲的一个片段:

    我对于同学们读书的建议是:

    第一、每天读一点。读书不要赶着读,每天读一点,细水长流;让书的营养浸润在我们的心田里。

    第二、学会精选。刚才我们谈到了经典阅读和时尚阅读的问题。其实,阅读是个性化的,周国平先生说过,对于每个具有独特的人性和追求的人来说,它的书单也是有个性的。也就是说,每个人读书是有着自己的爱好的。在这一方面可以把“经典”和“时尚”的界限模糊起来。

    第三、希望同学们多读永恒主题的书。所谓永恒的主题,包含立志、善良、上进、奋斗、亲情等等这样永恒的内容。永恒的书有一些就是经典,如《论语》《史记》、《红楼梦》,如莎士比亚的著作、托尔斯泰的著作等等。

    第四、在形式上也要追求精致。也就是说,要更多地学会欣赏而不是感受,特别是对于书虫来讲。要更多地用解剖的眼光来看文学作品里面的美点。

    第五、追求宽度。我非常同意刚才陈凯鸿同学的发言,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很少能够看到文理融通的痕迹。我们常常说,有文化的人、知识丰富的人,他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那么这个“视通万里“里面就含有了科学的、人文的一些内容。在中国的科学界,华罗庚、杨振宁、李四光、陈从周等,在一定的层面上来看,他们都是有成就的精神上的巨人。所以,加强对科学书籍的阅读,更多地体现科学的精神、传播科学的思维,可能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更好地增添我们生命的亮色。

    最后,谢谢翠园中学给了孩子们这么广阔的读书天地。希望以后继续给孩子们更多、更美、更光明的东西。谢谢各位。(掌声……)

 

最富激情的挑战极限是广州增城市凤凰城中英文学校。

我于12月3日下午到达这儿,参加第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担任此次大赛的评委。

  由于主办方不断地对我提出要求与希望,实际上我在这个仅有两天的大赛上作了四件事:

一是当评委。

二是评点初中组的全部竞赛课。

三是教学讲座:《阅读教学设计的八个关键词》。

四是讲课:《三峡》。

无疑地,在这次活动中,最忙碌的人就是我。

于我而言,各种活都干了,这是在最富激情地挑战极限。

这次活动之后,12月5日,有网友“longdey”在“语文潮”上留言:

这两天,在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参加第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展示大赛暨颁奖大会,大师精彩的讲座和朴实、精妙的示范教学,以及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富有启迪的评课,让所有与会者敬仰!大师的课堂是人气最旺的,四方来宾都争相来聆听大师的教诲,增城市的语文老师即使再忙再吝啬,也会大大方方挤出时间买张入场券来听大师的课。大师是与会专家中最平易近人的,渴望与大师合影留念的人,没有一人感到遗憾;渴望得到大师亲自指点迷津的与会代表,没有一人感到失望!两天时间,大师自始至终坚守在会场,进行讲座、当评委听课、亲自上示范课、评课……大师一丝不苟地在进行着超负荷的工作,大师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敬佩!

 

最最安静的会场是在山西芮城。

2007年12月20日下午,从武汉出发,乘CZ6940次航班飞西安,山西芮城县教育局李副局长和教研室张主任前往机场迎接,车子经过三小时的奔驰,到达山西芮城县时已是满城灯光。

21日整天都是我的活动。

这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我在上午选教了《狼》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课,由于还剩有一块时间,就临时增加了一个讲座。

下午则是我的一个大型讲座。

芮城方面希望,我上的两个课都不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于是修改教学方案,用传统手段进行教学,效果很好。

此次活动,芮城县教育局不收听课老师一分钱,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全县初中语文教师、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共约900人参加。

整天的听课活动中,没有人说话,没有人走动,没有人响手机铃声。

绝好的会场秩序,让人感动。

此次讲学受到芮城中学语文界的热烈欢迎。

22日离开芮城县,张主任和语文教研员郝世民送我到三门峡市,我转乘大巴经过4个小时驰行之后到达郑州。然后直奔开封,参加了2007年我最后的一次外出讲学活动。

 

  2008,已经在不远处向我敞开了它的大门。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