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听余映潮老师报告及授课有感
山东寿光世纪学校 姜玉花
最早见到“余映潮”这个名字是在“语文报”上,初次认识“余映潮”这个人是在去年的暑期培训会上,再次目睹“余映潮”老师的风采是在潍坊举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专题培训会上。
5月5日在潍坊教科研中心的组织下,我有幸又一次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走近文本,走进语言”课堂教学专题报告,以及他执教的《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堂课。欣赏余老师的课堂,他那创新的“板块式”教学设计,镇定自若的教学风姿、深厚磅礴的文学底蕴,使朴素无华的课堂教学令人回味,意蕴深远。聆听余老师的报告,我被他那那睿智的人生、厚重的学识、灵动的思想、乐观的心态感染着、震撼着、折服着。走近余映潮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知道了什么叫“大家风范”,什么叫“厚积而薄发”。听余老师的课感觉真的是一种享受。
说来惭愧,在这之前,我对余老师知之甚少。于是在培训结束后,我又浏览了“语文潮”网,潜心阅读了许多相关的资料。这才让我对余老师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捧读余老师的大作、欣赏余老师的课堂、聆听余老师的报告、解读余老师的做人,我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有力的鞭策。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厚重深刻的阅读积累:
余映潮老师一生总结并始终奉行这样一句精辟睿语———“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别的窍门,就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余映潮老师一生注重资料的积累,这是一种坚持着的积累,坚持着读书,坚持着笔记,坚持着思考,坚持着写作。余老师“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那就是做读书卡片”。他这种做法已经坚持了二十余年,所以他写文章便能够信手拈来,为他所用;所以他的教学研究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余老师的积累是厚重与深刻的。在这“厚积”的背后,迎来了“博发”:他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他的几十篇有关教学思路设计的文章,他的几十篇“别出心裁读课文”,他的立足高远的课堂艺术设计与示范,……,都是他广阔而又肥沃的积累土地上结成的累累硕果!这些杰出的成果都闪烁着余映潮老师智慧的光芒,是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苦苦探索与思考的结晶。
在余老师眼里,积累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课型,积累教育,是余老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积累,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因而他提出了语言教学的“三要素论”:“诵读,品析,积累”;进而概括出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20字诀”:“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余老师把“课堂积累丰富” 作为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可以说,积累,既是余老师一贯倡导的治学原则,也是其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独到新颖的教学设计
余老师的课堂与众不同。作为一名语文大师,他似乎不太注重学生课堂活跃气氛的营造,而更注重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积累与探究。在他的课上,秩序井然却又意趣横生。他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循循善导,娓娓而来。
余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创意,他善于把自己对教材的独特发现经过精细的加工处理运用于教学实践,他站在一个全新的教学思想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建立了“板块式”立体型的训练模式。板块式教学结构是一种创新、突破与挑战,它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余老师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采用的板块结构是:1.朗读,概括文意;2.译读,简说情节;3.吟读,体验情感。4.品读,评说人物。这样的板块式模式,使教学结构更清晰,内容更优化,过程更生动,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方,各种组合都充满新意。
余老师还特别强调主问题设计。主张用精、少、实、活的话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他的课堂,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思索、探究、交流,把握住了学习的自主权。例如《窗》的第二个板块“练发现能力”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他以此为话题提携全篇,省却了大量的碎问碎答,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设计十分巧妙。
余老师更令人钦佩的是他能对一篇课文设计几种不同的思路,每一个思路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令人叹服不已。在《窗》的说课时,余老师就告诉我们,其实这节课他设计了多套方案,这是第二套方案。他的第三套设计思路是这样的:1.概述两位病人的故事;2.比较描写两位病人的笔法;3.阐述两个关键处的含义。
教学设计独到、新颖,来源于对教材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余老师钻研教材确实有很深的功夫,一般教师发现不了的美点和亮点,余老帅能够发现;一般教师揭示不出的一些规律,余老师能够提示出来。这就是余映潮老师钻研教材的独特功夫。所以他的教学理念中有三条基本要求: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的运用教材。
情深意长的朗读训练:
余老师说“朗读是语文老师的门面活,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余老师善范读,表现在由言得意,由意得情,由情得味。他声音朗润,音质纯正,音色厚实,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朗读时的声音似有立体的混响效果,读出了名篇佳作的音韵之美,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心驰神往的优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受到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熏陶。余老师的范读令我自愧弗如,令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余老师不只范读,还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准语音的基础上,注意节奏、停顿、快慢,进入情景,读出韵味。他在报告中举例时指出《三峡》一课朗读训练可三步到位:读好领起句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如清/荣/俊/茂。从而读出诗文的音乐之美,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朗读似乎成为了走过场,自己只是满足于读溜读熟,从未给学生如此细致的指导,至于是否有感情,怎样就算是有感情,一直就处于含混不清的状态,究其原因是自己就没深入其中,感受到文本的不寻常之美,解读出其蕴含的感情。如此说来,学生朗读进入不了情景,实在是教师之过呀。
纵观余映潮老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节示范课,它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采用了“朗读式”教学技法,余老师整堂课都是在指导学生读:朗读——译读——吟读——品读,将“读”字作为本文教学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串联了诗词感受、理解、领悟与深入等多个环节。
精当贴切的课堂评价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每次发言后,他都会给予适当贴切的点评、称赞。余老师的课堂评价语是相当的丰富,也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或重新整合,巧妙点播,将学生的答语不断升华:或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说明:或幽默诙谐,充满灵动与智慧;或直接追问,或流露同感,或委婉指出不足,或激情褒扬,……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那么和谐,那么通畅,尤如一曲叮咚作响的清泉,沁人心脾。
如《窗》的教学,第一个板块中“练概说能力”时,针对学生的发言,余老师做了如下的评价:“你好像只是对课文的一种复述。”“你运用了总分式概说,语言清晰,简洁明了,但是还差那么一点点……”“你分别用病人甲、病人乙来表述故事情节,非常有特色,有创意。”……
余老师让人耳目一新,给人想象回味的评价语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春雨,使学生受到了多种语言色彩的熏染,在学生的心中掀起了阵阵涟漪,轻轻扣响了学生思维的心弦,从而令课堂内生机勃勃、趣味无穷。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怎能不被感染,求知的欲望又怎能不会产生呢?即使是“好”、“对”这样简单的一个字,也都饱含着肺腑深情,绝没有一丝一毫的敷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对他的亲近、民主化的课堂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不也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吗?
余老师和蔼的态度、精妙的评价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自然。学生陶醉在老师的关爱与鼓励之中,享受着智慧潜能释放的快感与兴奋,使课堂笼罩着浓浓的温情,达到了最美最佳的境界。
短短的培训结束了,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困惑今日终于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余老师的课听起来自然、流畅、得体。没有矫揉造作的过场戏,没有华而不实的作秀之举。而是透着纯朴、厚重、赏心惬意的灵气。余老师对语文教学的锤研那真是“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余老师是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学泰斗。余老师是我前进路上的风向标。今后,我会寻着余老师的路,在教学中不断地钻研、探索、提炼,终有一天,我想我也能像余老师那样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一名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