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 今天是: |
|
|
余映潮老师教学《沁园春·长沙》 | |
作者:肖丙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31 21:34:26 | |
余映潮老师教学《沁园春·长沙》 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 肖丙姣 余映潮,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温文儒雅、德高望重的章登享老师是余老师的弟子,从章老师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早已征服了我们,我想,有如此优秀的弟子,老师也应该是人中龙凤吧!说陌生,是因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未与余老师有过一次真正的交往,也没有真正读过余老师的一本书,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余老师的敬意。在我看来,余映潮这个人自身就是一本书,一个传奇! 我认识余老师,是从他上《沁园春·长沙》一课开始的,虽然那是2006年4月的事情了,但至今记忆犹新。余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授此文。 一、美读,重感悟。余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一首诗,很大程度上,它的意味是读出来。所以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余老师先让同学们读了两遍,两遍之后,余老师提问:“将《沁园春·长沙》的‘长沙’换成别的字样,根据全词的内容,换一个怎样的词题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比如:“青年”、“击水”、“生机”、“激情”……余老师说这些词都只是挨了边,还不够准确,同学们又归结出了“心潮”、“少年豪情”、“峥嵘岁月”等词题,等归纳之后,同学们自己意识到原来这首诗是十分豪迈的,读的时候吐字要有力,经余老师稍加点拨,同学们确实读美了,读得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同时他勇于挑战自我,亲自范读,那雄浑的声音,那全身心的投入,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反思我们平时的“读”,的确做的不够。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诗歌与散文的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从以前的“满堂灌”,到如今的“满堂问”或是“满堂读”(泛读,没加点拨),我们对文本的诵读始终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即使出现在课堂上,也是匆匆亮相,草草收兵。我想,长期减化或是弱化“美读”这个环节,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优美语言的感悟能力,也直接会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从这点来说,我们应听余老师“读”,走余老师的路! 二、品读、重积累。余老师除了让同学们“读”之外,更注重让学生“品”,比如“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这个主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开始静下心来,细细地“品”了,答案各式各样,但各有千秋:“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慢”(江水溢满之状)、“翔”(鱼的轻快自如)、“苍茫”(画面的阔大),“万山”(视野的辽阔、胸怀的宽广)等等,通过这种“炼字”的训练,余老师将现代诗歌讲透了,讲透之后,学生自然可以触类旁通,自读别的现代诗歌,同时,他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时候,思路就清晰多了。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果只让他美美地读上几遍,略微地品一下,很快就会失去耐性和兴致,所以余老师在品读的时候,没有忘记让同学们积累。在每一个“读”的环节之后,他都会用多媒体显示一个“知识撷萃”,在这一课里,他让同学们积累了“领字”“诗眼”“意境”这些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为学生以后鉴赏古典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读,重能力。高考注重能力的考察,人尽皆知,但又有几个教师真正将“注重能力”始终贯穿教学的始末呢?而余老师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中,他明确提出活动的内容:请同学们用对仗的方式来概括文章的内容。这一下就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余老师给出上句“上阕写景,画面壮美”,有同学马上对出“下阕抒情,气势雄浑”,针对别的上句,同学们又对出了“描绘橘子洲头秋色图”“表现同学少年凌云志”“表现湘江美如画”等美句,使听课的教师都惊讶,原来我们的学生是如此有创造力。只是我们教师平时提问指向性不明或是模棱两可,学生云里雾里,而在余老师轻松的指点下,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总之,余老师上这一课的时候,主要以“读”为主,可归纳为:“初读→朗读→品读→诵读”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又插入了“知识撷萃”部分,非常注重同学们的积累,让我感受到了他“让学生充分活动,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理念和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的教学风格。但感染我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印象最深的是,他点评学生的回答时说:“‘红’字用得好,显得热情奔放,‘碧’字用得好,显得明净可爱!”这是多么平实、简洁、到位的语言呀!的确,他总能用最清淡的语言,最平实的机智来表达自己!还有那谦和而宽厚的笑容,那饱满的精神状态,那朝气而又略带童心的顽皮在举手和投足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为可贵的是,在这一节课中,余老师做到了其他教师没有做到的两个“直面”。 一、“直面心灵”。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说语文难教,而针对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更是无从下手,我们谈的最多的就是感悟,至于怎样感悟,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余老师的这次课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想直面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心去感悟,必然要借提问找到一个契机,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当然,这样的提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建立在教师自己无数次的把玩教材、提炼教材的基础之上的。 二、“直面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人格,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激情,这是许多教师教学的空白。而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七个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谈谈“励志”的话题。余老师对同学们说,一个人应该有一点精神追求,一旦有了崇高的精神寄托,就能不为灯红酒绿、金钱名利所动,不被生命的坎坷吓倒,才能永葆情操的高尚、人格的伟大。 我自己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只是按教参上说的去教,告诉学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豪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没有想到应该用作者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我以为,余老师这种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人们说,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直面文本,直面语言,他是平凡的,如能在此基础上,再直面心灵,直面生命,他将成为平凡中的不平凡。余老师当属后者! 对于这一课,我也有一点粗浅的见解。余老师是将这一课教“美”了,可别忘了,我们的学生是要参加高考的,光“美读”显然远远不够,余老师上完课后,我一直在思考:生字词落实了吗?同学们会默写一些重点句子吗?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再美的教法也是有缺陷的! 再者,在这节课中,余老师设计了一个重要环节:请同学们用对仗的方式来概括文章的内容。这是个不错的方案,但余老师又加了一句:“老师给出上句,同学们对下句,比如:上阕写景,画面壮美”。这样的规定是否有一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呢?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难道概括文章内容就只能用这样的句式吗?我个人认为,只要是和文章内容有关的,只要是对仗的,只要是美的,都是可以的,没有必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预设。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因为我没有听过余老师其它的课,只是管中窥豹、班门弄斧,有不对、不敬之处,敬请余映潮老师原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