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品文章之美 析文章之妙 | |
余老师课堂教学品析艺术探究 | |
作者:达海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5 5:15:01 | |
? 将一个句子铺叙成一篇文章,这是写作的艺术;我们品析别人怎样把一个句子铺叙成一篇文章,这是阅读的技能。 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他把本文开头的那个句子铺展成了一首优美的诗。 ……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春末夏初的时候花开了”这个意思写成一首优美的诗了呢? ①想象事物的背景:六月,雷、雨、风。——季节、时令写出来了。 ②想象活动的场境:花儿盛开着,就像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情景写出来了。 ③想象事件的原因:原来是花的学校的花儿们在雨天放假了。——情节写出来了。 ④继续深化想象:花儿们要回家见自己的妈妈。——情趣情感写出来了。 原来,作者就是这样来进行铺展的! 现在你能够品析下文了吧?它是把一句什么话、用什么方法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了呢? …… 4、巧妙穿插:插入、加进与课文品析相关的内容。这里侧重谈谈余老师教学中阅读材料的穿插。 我们以余老师的《登高》教学为例。在“品析鉴赏”板块中,余老师引导学生写“诗联赏析”。他提供了写“诗联赏析”可着眼的10种关系:“人物,时空,动静,声色,高下,远近,视听,宏微,虚实,景情。”并以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让学生试写赏析。教学中,余老师对围绕10种关系进行品析都做了对应的穿插。以例为证: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品析首联的写景总括其“动静相映,声色并茂”的特点。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 余老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以及高下、远近等视角的变化具体分析写景。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全联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从字词的细微处进一步分析首联的写景之妙。 画面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此处的品析融合了人和物、景与情、虚与实、宏与微的关系。 余老师品析教学中资料的穿插,是以美的方式诠释了课文,带动了课堂上的欣赏活动。 四、如何指导“品析” 1、提供抓手 如: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主要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品味雅词,2.感受佳句,3.析读精段,4.体会妙思,5.感悟美意。在这几种角度中,可以突出某一种,也可每一种都涉及到。 2、示范引领 如:《荷叶·母亲》一课,学生朗读课文完毕,余老师提出进入静思默想的学习环节,尝试进行“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他做了这样的示范: 《荷叶·母亲》二、三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这“插叙”就是术语。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八年之前”、“九年之前”就是“联想”。“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 余老师这里的示范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稍稍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点明“术语”,而且“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八年之前”、“九年之前”等很明显的展示了余老师是如何立足全篇进行评点的,而这正是学生品析时最易疏忽的地方,即“只见一处,目无全篇”。 3、过程指导 在学生的品析活动中,余老师非常注重时时、及时的指导,并且这种指导特别表现在他的对学生品析的点评上。 余老师说过:“课堂评点语与课堂组织语不同,它是一种特别的课中对话,它是在课文品析、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出的瞬间反应。它不允许教师迟疑,也不允许教师迟顿,也不允许教师含混不清。”在品析活动中,余老师总能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受阻、定势、旁逸等问题,迅速判断,即时点评。其点评有针对性,不空洞;有丰富内涵,不肤浅。或到位补充,或精准提升,或巧妙优化。 补充 《散步》 生:“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中“太迟,太迟了”写出了我的感慨。 师:还写出了我对春天的到来盼望已久的心情。 学生回答“感慨”比较空泛,余老师的点评则做了到位的补充,透过字面把“太迟,太迟了”的意味挖掘出来了。 提升 《云南的歌会》学生欣赏“小山坡”“土坎边”的自然美之后,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其发言加以提升: 师:品得好。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 学生在品析活动中,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美点是什么”并就此谈粗浅的感受,但很难在“何以写得如此美”这一层次上做欣赏。而余老师点面结合的笔法提示 就把学生的品析引向了一个更高层次。 优化 比如《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发现美点,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我觉得第二段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他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似乎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很巧妙。 这段回答,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整,于是,余老师这样说道: 你说的这一段可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这样的点评明朗地点示出本文的写作技巧,很明显优化了学生的品析活动。 4、课中小结 余老师在学生品析活动中总会适时地进行课中小结。 《散步》中,学生品析完毕,余老师说:“今天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 《我的叔叔于勒》话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 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 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 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 欣赏短篇小说丰富的表现手法 从以上课中小结,我们可以看出余老师在学生品析活动的散点上进行归纳提炼。这些条理清晰的课中小结,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写法上升到比较明晰的理性认识的阶段。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体味余老师的课中小结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这些小结绝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促思留启。可谓结而不尽,余音绕梁。 下面我们来看余老师教学《故乡》时对“妙点品析”这个板块的小结。 余老师是这样说的:“我来给同学们找几个妙点。一个场景之妙,场景,故事就发生在“我”家里;还有写水生和宏儿两个孩子之妙;三处写长烟管之妙;四声‘老爷’称呼之妙;写闰土的五次无言之妙……刚刚你们说的妙点都是一点一点的,老师说的这些妙点都是串式的,一串一串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里不少地方有伏笔,有照应,有反复,要发现里面的串式妙点。”在这简短的小结中,余老师不仅就这篇课文,总结了串式妙点的表现,更是拓展开去,给学生介绍了小说阅读中串式妙点揣摩的角度,指导学法,延宕思维。 “品析”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在他的课堂上多角反复、充分细腻的品析使整节课血肉丰满、富有生气、精彩毕现。在拍手叫好、拍案叫绝之时,我们还需要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品析?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再次地归结为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经常提及的话题——文本研读。 语文潮网站“映潮语丝”中余老师有这样一些话值得我们琢磨体味: 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研读,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信度与效度。
要当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就得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读课文这件事只能靠自己。 有时,一个确有心得的阅读就成就了一节好课。 我们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研读欣赏教材,我们要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阅读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教师必须进行艰苦的阅读,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不会有自己的发现。 在《技术·艺术·学术》的专题报告中,他说:“技术:技能、操作方法和技巧。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熟能生巧。教师最重要的技术: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复习备考的技术,课堂实用的技术。教材研读的技术可以用六个“一”和一个“多”来概括:一篇课文、一个部分、一段话、一个句、一个字词、一个你感兴趣的角度和多角度反复。” 10月14日“余映潮教学答问录(五)”中,有老师问: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呢? 余老师做了这样的回答: 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方法。 正面的方法:自读。 1.用独立分析的方法读课文。即不看任何资料,对课文进行结构与内容的大致分析。 2.用提炼梳理的方法读课文。即用分类集中的方式提炼文本中的精华内容。 3.用选点深入的方法读课文。即多角度地反复地研读课文中某一方面内容 或者某一块内容。 4.用论文写作的方法读课文。即逼着自己写关于课文的欣赏短文。 侧面的方法:参读。 1.阅读别人的欣赏课文的文章,体会作者的独到之处,揣摩别人为什么写得好。(本文原载于语文潮www.yuwenchao.com) 2.读一些文学欣赏方面的文章,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 坚持做一年试试。 余老师阅读教学中绝妙的“品析”令人叹为观止,那是他殚精竭虑深刻思索的结果;那是他水滴石穿的坚持和韧性;那是他博闻广览后的深思与内化。在这样的大师面前,任何的自惭形愧都显得多余,我们需要做的、立即需要做的是把课文一点一点地读成自己的,读到我们自己的心坎里去。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也充满着值得一品的美点妙要。 以上是我学习余老师课例中的一点浅陋之见,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谢谢! 图为本文作者在潮水之家的第二次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 2008-12-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