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实中见奇 奇中有味
听余映潮老师《行路难》有感
作者:王友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19

实中见奇   奇中有味

——听余映潮老师《行路难》有感

南京市第五十中学    王友标

老师的课,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是所有听过老师的课的老师所共有的体会。49日下午,在八中报告厅,我有幸再次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课 ——《行路难》。

一如既往,老师以他丰厚的学养、深厚的功底,再次展现了他作为语文教师的伟大风彩,让与会老师如沐春风。

老师的这节《行路难》可谓“实中见奇,奇中有味”。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上,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笔者试从“奇”这一角度,略谈四点感受。

一奇:讲读结合,介绍背景。

《行路难》的背景该怎样介绍?是详细地讲李白的人生故事,还是用投影打出来,直接让学生看遍,抑或让教师自己读一遍?而老师在这一环节上让人眼前一亮——还有这样介绍背景的?细细一品,又觉得奇中有味!

在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之后,余老师把背景介绍投影出来,不着一语,直接让学生集体齐读。学生读后,余老师略作讲解,并联系李白写作此诗的经历。此时,听众以为这一环节就这样过去了,似无奇特之处。谁知,余老师话锋一转,让学生再读一遍“背景介绍”,这一举动再次让我眼前一亮——还有这样介绍背景知识的,妙!

让学生第一次读,可以把思绪集中到课文上来,并对背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教师的讲解,可以增加学生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学生第二次朗读,则既是进一步理解,又是加深记忆,老师这一举措,可谓一石三鸟!细细一品,顿觉余味无穷。

二奇:感受美点,沉思默想。

学习活动一,老师数次示范朗读诗歌,学生已能读好诗句后,老师说:“下面我们开始沉思默想,感受诗中的美句。说说哪些句子美?为什么美?”

这一笔亦可谓神来之笔。多年来,在古诗词讲授中有这样的误区:理解、感悟诗歌之美是由老师讲出来的,或是由师生共同对话分析出来的,抑或是“四人一组”讨论出来的……其实,扪心自问,这些“从来如此”的做法真的对吗?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对同一首诗的体悟自然千差万别,用老师的讲解,师生的对话取代“沉思默想”,很生硬,很霸道,也是一种变相的“灌输”!

陶渊明曾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想而知,他这种“会意”才是读书的“真知味”,而只有“沉思默想”才能有真正的“会意”。作为语老师可以换一个角度想想,当我们自己阅读诗文时,是不是也在“沉思默想”,然后才“恍然大悟”,或“若有所思”,若有所得?深入的阅读往往是个人的安静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活动,因此,学生在体味诗味时,请别打搅他,让他“沉思默想”。

三奇:课文联读,拓展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行路难》的“名言警句”。老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警句”后,为了强化认识,出示了龚自珍《已亥杂诗》。学生齐读后,很快找出了诗中的警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种方法余老师称之为“课文联读”,这既能增强理解,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再如,老师讲完“用典故”这一知识点后,再次运用“课文联读”的方法,出示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很快找了那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的句子。

课文联读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长此以往,必将事半而功倍,功德无量。

四奇:微型讲座,突破难点。

课堂上老师绝对像一位武林高手,奇招迭出,而各种招数又运用得出神入化,如火纯青,绝不生硬艰涩。

讲到《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必然要联系“用典”这一知识点,而这又是一个难点。老师突破这一难点的招数是课内“微型讲座”,以“我来说”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课内“微型讲座”这一招数,老师用得恰到好处,而又不显生硬,再次给听课者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综上所述,余老师的这一节《行路难》真可谓实中见奇,奇而有味,细细咀嚼,余味穷矣!(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2009.4.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