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惟“琢磨”方能入化境 | |
作者:陈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20 6:07:57 | |
惟“琢磨”方能入化境 南京八中 陈琳 余老师来南京的这两天里,我思考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余老师为什么能从所有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本质和规律?”无论他的评课还是上课都能用方法点化我们,让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感。 教《行路难》,他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指出用“四三”节奏读,这样读能突出诗中作者的情感,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真是令人拍案的点拨,这样具体直接的点明诗歌停顿与作者情感的关系,让学生极易掌握。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泛读的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可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其中的规律,为什么非这么读不可,学生呢,也仅仅是机械式的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评《泥人张》的教学时,他说到要教给学生赏析小说的一般方法,比如“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比如“人物出场的方式”又比如“‘雨天’的伏笔照应”。他举了很多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做例子加以讲解。所有的方法都不难懂,他一说我们也都明白了,可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从没有意识到应当比照文本,归类总结,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据 化境不是一蹴而就的,趁年轻多积累,多思考,多学习,多琢磨,假以时日,高深的理论,玄妙的概念,奇异的想法便自然从生活中升华出来了。惟其如此,方能入化境。(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