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洛阳小语界同仁眼中的余老师之三
作者:陈宇慧 王瑞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21

不得不思   只因“余”感深深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小学

陈宇慧       王瑞霞

聆听余映潮老师的讲座,品读老师的课堂,相信每个听课的老师都会在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专家就是专家,就是非同凡响。老师的课堂干净利落,流泻着浓浓的语文味。他的那句铿锵有力的话时时萦绕在我们的耳际:为了‘精细研读教材,充分利用课文’这十二个字,他研究了二十年。当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该怎样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我们不得不思,只因“余”感深深。“余”感深深深几许?深在授人以渔上,深在关注语言形式上,深在文本研读上。

怎么个授人以渔?

每个老师都知道要授人以渔,但怎么授人以渔却有些茫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把这句话反过来,要想不教,就得先教,该怎么教?教什么?老师的课堂就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他授学生以渔的过程。老师在《顶碗少年》一课的教学中,就有明确的方法指导,比如在阅读活动一的环节,老师让学生通过勾画重点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复述课文,课文的故事就勾勒出来了,训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是老师的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独特有效。老师要求学生勾画前,就先出示了一段话,并且画出了重点词语,让学生把重点词语连起来读,读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这便是方法的引领,这便是方法的贯穿。“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叶老先生的话做了最恰当的诠释,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知道了该如何“授学生以渔”。

为何要关注语言形式?

我们的语文课往往纠缠在文本内容的枝节末梢,很少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样的语言形式的指导与渗透。正如王自文老师所说:“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再来看老师《顶碗少年》的教学,他在阅读教学活动三中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请你分析研读文章,觉得文章哪里的表达是最好的。”并且老师做了提示:“文章的开头好吗?结尾好吗?结构好吗?修辞手法好吗?文章的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详略的处理都可以说。”让学生透过这些语言形式来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等,这样的教学就是为了写服务的。学生只有深谙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在写文章的时候,才能做到巧妙地运用,把课堂上学到的写文章的技巧为自己所用。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多多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确实该细读文本了。

毫不掩饰地说,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文本的匆匆过客,很少静下心来倾听文本的声音,品文本之奥妙。我们只是行色匆匆地翻阅教参,唯教参之命是从,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我们的语文课堂虽说是真实的,但真实得有点太随意,对学生的语文训练就谈不上“系统”二字。有句话说得好:“慢慢走,欣赏啊!”文本里有许多言语的秘密,不在教材中间穿梭几个来回,不去细细品读,就不可能品出文本的味道。老师就是一个有品位的人,他善于研读文本,他能发现许多常人发现不了的秘密。老师《顶碗少年》一课的教学中的阅读活动二的环节,请学生自选角度,用一个成语评说顶碗少年的故事,并说出理由。老师给出的例子是——一波三折: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这是一折;接着又掉了下来一次,此为二折;但少年恢复了镇定,开始第三次表演,所以说这是一波三折。老师让学生通过读文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之后,还启发学生:从老者的角度看,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概括;从顶碗少年的失败看,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概括。这样的一波三折,这样的多个角度,如果不是对文本的研读,是不可能悟出来的。

悟道有方,一句话:“用一生的时间备一节课。”的确透过老师的课堂,我们能够窥察到他研读文本的艺术——深入浅出。我们的眼前仿佛始终就有这样一位长者:端坐在书桌前,伏案读书,这本书上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语文”。读有关语文的书,做着语文人的事,让语文的血脉流淌在我们心中,这是我们的“余”感深深。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