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映潮说课 >> 正文 | 今天是: |
|
|
余映潮教学答问录 (十六)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30 | |
余映潮教学答问录 (十六) 答CCM《最后一课》的说课稿写作。 答:三个弱点: 第一,没有铺垫。这样的作品不是说明文,必须讲究铺垫。 第二,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第二个环节的处理好像有点费劲。 第三,手法没有什么变化,从说课稿中可以看到教学过程的比较单调。 2009-3-23 余老师:您好! 我想问问对于《南京大屠杀》这篇文章,可以采用你上的《鹤群翔空》这种模式来设技吗?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不行,或者说不好。 因为两篇课文的情感氛围完全不同。课堂教学的氛围也一定会完全不同。 《南京大屠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需要浓重的铺垫,需要深沉的朗读,需要突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重要片段的品析。这些,都是不同于《鹤》的地方。特别是情感因素的不同。 教学设计与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得体”。就像我们说话要注意场合一样。 2009-3-31 余老师:我真不敢相信你在百忙之中还能给我回信,真心的感谢您的指导。我们学校现在上课不准用多媒体,说是要回归自然。我要在40分钟内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读成了个大问题,是否可以先让学生概括集体和零星大屠杀后,再请学生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作个性化的朗读与赏析? 答:不管用不用多媒体手段,这样的课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如你所说,在大致了解文意的基础上,精要品读课文的某一个部分。 这是一篇我在考场做的作文,想烦请余老师点评,指出我的不足,以便于我不断提高。谢谢 收藏青春 “青春为何物?”提笔至此,卷面上仿佛浮现出一个影影绰绰的面庞,看不真切,然而那双炙热雪亮的眼睛却令人过目难忘。 这双怒狮般的眼睛傲然注视着远方,澄澈、真挚、深邃而又饱含希望的光芒。你一定会说:这是一双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的眼睛。然而很难想象,这双眼睛的主人竟是位已近垂暮之年的老人。 他就是贝多芬。脑中不禁回响着贝多芬生前的最后一首交响曲——《合唱》,我丝毫未曾听出一丝惆怅,有的只是澎湃的热情与欢乐。饱经世态炎凉的他,内心人冲撞着青春的力量,令人为之惊叹! 青春不仅仅是青年独有的专利,并不局限于外表,也非任何稚拙的举动。有的人年纪轻轻却已老气横秋,有的人虽已垂垂老矣,但青春却似画了个圆圈又回到自己身上,或者说自己的内心一直保存着那份执着的梦想,狂热的好奇,不知疲倦的活力,永不服输的勇气。这就是青春! “青春易逝”,许多成年人回首往事时总是这样无奈地叹息,曾经的理想与“荒唐”的激情早已并着那梦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理性”与“安于现状”。殊不知,他们还可以收藏青春。如果世界上人人都回到十六岁,那么这个世界将大不相同! 李白至死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苏轼仕途屡屡失意仍“拣尽寒枝不肯栖”;爱因斯坦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宇宙的探索中……他们都是坚持自家的梦想,不肯放弃青春的人。如果说青年时期的热情是生命的礼赞,那么永葆青春之力量的人更值得为之击节而歌! 视线又回到卷面,那双雪亮的眼已在卷子上慢慢暗淡,却又在我的心中慢慢亮起来了。我暗暗地下决心:从今往后,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我都会把青春收藏在心底,努力为之奋斗。 答:应该说这篇文章写得还是比较好的。但表达有不少的毛病。如,不知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提笔至此”。不知结尾处的“努力为之奋斗”的“之”指什么。不知“如果世界上人人都回到十六岁”有什么好处。不知“这就是青春”的含义是什么。 关键还是没有说到“为什么要收藏青春”这个点子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