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今天是:
余老师教导我们:要勤  要精  要新
作者:韩文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5

余老师教导我们:要勤  要精  要新

           ——读“苦做”、“巧做”有感

                          

南京育英外校   韩文玲

                      

今年几乎一直处于疯忙状态。

忙里偷闲的我常常在“语文潮”里尽情游历。

目力所及,滔滔“潮水”奔腾不息!

心里有一种感动,是余映潮的执着激励着我们进取,才有了如今这等壮观的气象。

意料之中的,“潮水”们一致这样认同余老师:

年老心未老。

敬业也乐业。

待人亲和而谦逊,言谈高雅而风趣,学识高深而睿智。

始终真诚,始终乐观,始终进取……

其时,我的眼前又浮现了那张慈眉善目的脸庞,眉宇间镌刻着坚毅和奋斗!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再次拜读了余老师的“苦做”与“巧做”八法,心里涌动着难以言明的感激。

回想着余老师的课,没有张扬,没有表演,没有呵斥,没有期待,一切就如细细流淌的小河。

回想着余老师的讲学,只有坦诚,只有平等,只有关爱,只有忠告,一切就如习习徐来的春风。

感悟着余老师的生活片断,养鸡、买菜,上课、教研……体验着他的寻常,启迪着他的坚韧。

而今,余老师把他用汗水和真情浇铸的每一个铅字捧到我的面前,我深感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参透他的无私、他的率真,还有他的殷殷期盼……

我在他的“苦做”与“巧做”之间不断汲取着滋养。

我把余老师的“做”法浓缩成:

勤、精、新。

这三个字足足可以激励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勤,这是相对于“苦做”八法而言的。

“苦做”就是要勤。

“苦做”什么呢?

不遗余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永不停止的积累。

坚持进行极为艰苦的写作。

耐心的进行细节化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自觉承受多种多样的痛苦磨练。

一定要有指标要求。

迎接最难工作的挑战。

坚持原创,在黑暗中摸索。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不遗余力、永不停止、坚持、耐心、自觉、指标、挑战、摸索。

哪一样不需要“勤且坚”的毅力啊?

余老师的工作记录细化到每一天,要做的或已经做完的都一一作了记录。

有反思,有体会,有实践了的再实践,有修改了的再修改。

看到这些,我的心顿时被温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余老师现在把这些经过自身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写出来,

我们从此便有了行进的方向,

不要想着天上会掉馅饼,即使还有来生。

不要懒惰度日,

这样活与行尸走肉一般无二,

要主动去做,高兴去做,坚持去做,

要始终微笑着创造生活,

生活才能朝你微笑……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吃苦耐劳,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各行各业,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弄丢了这个法宝。

连上帝都喜欢勤劳鬼呢!

更何况要靠双手创造生活的我们。

余老师说,

“仅仅是苦做,一般做不出极好的成绩。”

不但要做,还要做好,这就要“巧做”。

余老师的“巧做”八法就是他“苦做”八法的有效补充。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怎么样才能“巧做”呢?

怎样做才算是“巧”呢?

“巧做”八法:

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

视学习方法为第一。

有极好的做目录索引的习惯。

及时的将一切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变成文字。

保持目标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

乐于从新的视角研究问题。

让细节出彩。

创意在先。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有极好的做目录索引的习惯、及时的将一切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变成文字。

这三个“巧做”方法其实就是建立在“勤”的基础上的。

余老师常年坚持这样的方法,的的确确是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

“磨刀不误砍柴工”,充分利用一切边角时间就可以做无可计数的边角的事情,但是都是实事,这显然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说实话,我想到过的,也做过的,

在生活乃至工作中,我向来以为,

花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是一个人能力的表现。

我同时也相信随便找个人问问,也大多能知晓或体验过统筹安排的好处。

只是与余老师长年累月的坚持做下去,并且形成一个意识性的习惯相比,我所做的仅仅就是偶尔行为。

余老师说,

每天做一点。

趁着年轻多做事。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专家。

这都是余老师聪明的表现,聪明的看法,也是他聪明的做法。

做目录索引,

依稀记得这是大学时查找论文资料常用的方法。

虽然用过,但是是图书馆的图书卡给的启发。

只是为了尽快完成论文定稿,

随后便毫不犹豫的把一叠一叠的图书索引卡片扔弃到垃圾箱里,

它们的使命完成了,我决然的连头都没回。

谁曾想,

阅历丰富的余老把这个做索引的习惯视若珍宝。

余老师把做读书索引视为成就他事业的终生受用的好习惯。

我记住了,于是,

渐渐的,我发现我的笔记本桌面上接二连三的冒出一个个文档,

这些文档命名为“最近的学习资料”、“优秀案例选读”、“美词雅句积累”、“现代诗歌赏析”……

渐渐的,我发现我的笔记本内存不够了,得转存到硬盘里了。

40g的硬盘用完了,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把不常用的资料删除了,然后腾出内存再用。

渐渐的,我发现我能学习同事那样,把所听的课例、讲学集中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并且及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思和加工。

我开始喜欢上在听课的同时,写上自己当时的感想,甚至指出自以为不妥当的细节,

我能够学以致用的写一些文字,

我可以尝试着写出独自思考的足迹……

毫无疑问,这的确是受了余老师的点化。

我暂时无法断言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还会做得有多好,

但是我自己能体会到,近年来,我在讲台前的那份沉着与自信。

当然,自信仅仅是来源于内心里的自我激励。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视学习方法为第一、保持目标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让细节出彩。

这三个“巧做”之法就是“精”。

余老师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要精于方法、精于专研、精于细节。

这很像我们在平时告诫学生们一样:

不要死学,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专注,要掌握答题方法,要仔细理解题目的要求……

让我们训诫学生,似乎易如反掌,“旁观者清”,更何况是旁观的“老师”!

可是,我们对于余老师悉心教导的“精”法,又能理解并且践行到什么程度?

其实,“依葫芦画瓢”固然要不得,但是我认为,

对于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我们而言,

“依葫芦画瓢”才是实践的第一步,也是必经之路。

有人说,余老师是肯定反对我们“盗版”的。

是啊!怎么说,余老师的那些独特的教学方法也算是教育专利吧!

但是,我们一不要慌,二不要急。

余老师把他毕生实践、积累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

这正是他的可敬可爱之处,相信余老师是本着一种平等、博爱的初衷与我们“共享”的。

同时,我们必须认清自我,是不是够勤奋?能不能多积累?会不会比他专?

如果自己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还等什么?

连开国元勋都要学习他国的治国之道,更不必说我这样的粗浅之辈了。

当然,怎么学、学什么才是重中之重。

别人画了葫芦,我就不能照样子描出一只葫芦来,

我可以依葫芦画瓢啊,只是在“画瓢”的细微处,要考虑线条的弧度、着色的层次。

要有自己独到的审美和个性的构图。

同样,不管是余老师的还是别的老师的优秀独特的案例,

我们不能拿来就用,我们可以在研习教材之后,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哪怕思路中有自己的一个思考火花、一个推敲的小细节,这都是向教学自主自立迈出了实际性的一步。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余老师是说过,要创新。

乐于从新的视角研究问题。

创意在先。

这两个“巧做”方法不就是强调一个“新”字吗?

余老师毕生最大的创新是:

50岁过了学讲课……它让我人生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

可见,创新源于“创心”,心态是何等的重要!

只有时时刻刻把“心”融于事业之中,才能挖掘出事业领域的“宝藏”!

如果每天跟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过了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在何方,

糊涂应付着度日如年,那不但没有乐趣可言,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有一个“创意”。

而我相信,

谁都不该拒绝自己能拥有一段“创意人生”!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不引吭高歌,

不疾步如飞,

轻重缓急要细分明。

趁着年轻要多做事。

像余老师那样,

开开心心生活,

实实在在工作。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