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极始知花更艳
——浅谈“浅文深教”的几种策略
南京四学 陶进
我们教师在平时处理教材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两类文章。一类是文字晦涩、寓意深刻、修辞华丽的,如《藤野先生》《雪》《列夫·托尔斯泰》等。这类文章看起来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无疑都是些难文,但它们并不难教。因为这样的课文处处可讲处处能讲,老师有话可说,学生也有东西可学。还有一类文章倒是文字浅显、故事简单、感情直接,这样的文章宛如白开水一般,淡而无味,学生一读就懂,老师反而感到棘手了。所以常听到老师这样抱怨“这文章这么短,这么浅,学生自己都能读懂,有什么好教的呢?”是呀,面对这样的“浅文”,我们该如何教呢?因为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的欠缺,要让学生品味出“平淡中的不平淡”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老师要做到“浅文深教”。
那么什么是“浅文深教”呢?我们所说的“浅文”,一是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语句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所以说“浅文深教”即从阅读教材本身挖掘文章蕴涵的丰富内容、思想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思索,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捕捉更多的信息,读出生活,读出社会,也读出自我。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过“因材施教”和墨子也提出“子深其深,浅其浅”。那么作为“浅文”之所以能选入教材当中,其中定有其精妙之处,教师上课若不予以合理而深入的挖掘,学生未必能体会得到,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学习的惰性,即一遇到浅文就一览即过,平淡中忽略精妙,这是十分遗憾和有害的事。所以教师对这一类课文,更要认真引导学生去质疑、析疑和体会,这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在我们的人教版教材中哪些课文可以算是“浅文”呢?这里我做了个粗略的归类。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真好》、《散步》、《珍珠鸟》、《羚羊木雕》、《春酒》、《我的第一本书》、《喂——出来》、《俗世奇人》等。这些文章篇幅都比较短小,没有什么认知的困难,主题比较单一,所以我把它们都归为“浅文”类,那这些文章该如何教授呢?
余老师在《阅读教学五十讲》一书中,第十一讲介绍了一种教学方法为“浅文趣教”。他说“浅文趣教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我们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浅显的文章,将它们集合起来看,那是一个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群体’。研究这些文章的教学,无疑地,既会有文体教学研究方面的突破,又会使我们的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得到升华。”我以为“浅文深教”与“趣教”在内涵上是有很多类似之处的。我在研读了余老师的大量研究和教学案例之后,又参看了其他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关于“浅文深教”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多样朗读,让学生加深理解。
一般“浅文”篇幅都是比较短小的,非常适合在课堂上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文章理解是多么重要,尤其是这些浅显的文章多读,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增加学生的积累,一举多得。余老师在教授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就是很注重读的训练的。关于朗读教学,余老师有其独特的设计角度“小步轻迈——层次细腻”“角度精细——过程生动”“有引有读——重点突出”“表情演读——震撼心灵”“一词经纬——体味深刻”。这些设计在他的教例中,都有很好的呈现。如余老师在教《七颗钻石》的时候,设计了第一个活动就是“进入录音棚”。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走进了录音棚,那么我们的身份就是“播音员”,今天我们来读的是篇童话,“童话里有人物,有故事,所以要充满感情来读,要读出它的情景和情节”。然后老师就要求学生“用童声”自由地将课文读一遍。之后又要求学生“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教师指导说“读出故事味就不能用一般的读书的方法来读,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像讲故事一样把内容读出来,那样就不会是‘念书’了,而是带着情感在讲这个故事。读出文中情,就是要把一些关键词咬准。特别是要把表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字音突出来。你看:‘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然装满了清凉新鲜的水。’这里的‘竟’表示情节的突变,就要读出一种感到意外的味道来。”接着就让学生重点体会“一天夜里……”和“她以为……”两部分,自由朗读各自体会。最后,老师又请了四位女生演读课文。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余老师真是悉心安排,有通篇全读,有重点选读;有全班读,有个别读;有示范,有训练。在这多样的朗读之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加深了,也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样,余老师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也做了这样的设计。他把教学版块一,就定为练习朗读,首先要求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式练习读音。第二,要求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练习、体会。最后让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和文中最后一段。总之,浅文多读,非常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利于之后教学活动的展开。
策略二: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黄厚江老师曾在南京上过一堂课《我们家的男子汉》,风格就是“浅文深教”。 黄老师从解题开始,谁家的男子汉?理解了“我们家的”的意思,从给标题加标点符号,来让学生体味文章的情感,然后指导阅读小标题,从小标题中让学生体会“男子汉”的真义,教学的重头戏是改换小标题,要求用文中的人物语言来给文章换小标题,目的非常清楚,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体会片断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章中的小小男子汉对话,使学生正确认识了一个人应该具有怎样男子汉精神。结束后,让学生用一句话写出男子汉的可贵品质,当一位男生写出“男子汉应该坚强,遇到困难不能像女生一样哭鼻子”时,黄老师很好地抓住了教育的契机,提出男子汉只是一种品质,不能是大男子主义。接着又补写《小小男子汉宣言》,最后,质疑不能理解的句子。黄老师的教学结构可以用这样的几个字来概括:说、改、写、补、疑。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几个关键性问题的设计,很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文内容,解读文本。如在课文小标改换好了以后,黄老师提出:男子汉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最重要一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中,尤其是“最重要一点是什么?”在学生中展开热烈地讨论,学生争论中,对文章的主题又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正在学生们争论得不可开交之时,黄老师说,每个同学对男子汉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大家拿笔把它写出来,然后再你们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置,既使学生写的能力得到落到实处,又让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我也在教学过程中做过类似的尝试,通过几个问题设计,让学生自主的解读课文。《乡愁》这首诗的意思可谓通俗,学生一眼就可看穿。但要做到心灵的共鸣与激荡,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鉴于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分三步走完成对课文的解读。
问题一:余光中笔下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抒写了他在什么情况下怎样的情感?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出意象这个概念,让学生明白乡愁这种抽象的感情是通过具体的客观事物来体现的。因为比较简单,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说)
问题二:作者在这首小诗中通过四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在不同时期的乡愁。读到哪一处的时候,你的感触最深?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一步的阅读。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选择其中一段,调动自己的直接或者间接感受,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答案的个性化是一个很明显的效果。)
问题三:有人说,余光中的这首诗过于浅显了,一眼就能看穿,没有什么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你读了这首诗后,是否同意上述观点?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就是对文章的鉴赏。由于抛出了一个相反立场的观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回答,可以用发现这个词来形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学生是有潜力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能力。学生不仅说出了那些意象的魅力,还说出了用时空变化表达情绪的变化,语言的变现力,甚至还说到《乡愁》的通俗易懂正契合了乡愁的普遍性,正能够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如此等等。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余老师把这些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称之为“主问题”。 余老师认为它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主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我认为针对“浅文深教”有以下几种途径: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2、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3、从文章的构思特点或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4、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策略三:美点寻踪,让学生学会品味。
美是余映潮老师课教学设计艺术的灵魂,余老师每一堂课的教学都以美为原点来构思的。其课堂教学的审美性,贯穿始终。而一般“浅文”虽然篇幅短小,主题单一,但其中不乏一些语言优美的美文,在文章主旨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情况之下,我们完全可以注重对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训练,多开展美点寻踪活动,提升学生语言品析能力,达到“深教”的效果。关于“美点寻踪”,余老师有这样的解释“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他在《散步》一文中就做了这样的设计“品读课文,美点寻踪”。教师先举例说明对课文美点的寻踪:“文章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然后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如美在文中对春景的生动描写;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儿子的天真可爱;美在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文中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美在文章句式的精妙;美在文中的对称句式等等。在学生讨论研究的过程中,他们自然的学会了品读文章、品读语言的方法,这比老师空洞的说教要有效多了。
“美点寻踪”这个方法,其实很多老师都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少都会有所涉及或者尝试,我在教《春酒》一文时,就做过这样的设计。《春酒》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的美文。文章主题似乎是很明确和单一的。但是我们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进行挖掘和突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是家乡风俗美(了解江南的风俗民情)
最是家乡春酒香(了解酿酒的方法和味道)
最是家乡亲人亲(感受家乡的淳朴民风)
最是童心童趣真(体会童年的快乐幸福)
最是思乡情谊深(感悟特殊的深切思念)
看似浅显的文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收获到太多的东西,不仅有语言的鉴赏,有情感上的熏陶,还有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童年生活的回忆,海峡两岸的特殊情感的深刻体会。
关于“美点寻踪”余老师曾经有专门的解释,他称“美点寻踪”,就是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地方。我们阅读文章,要学会、要善于进行“美点寻踪”。阅读中的“美点寻踪”,将牵动我们感受、品味、欣赏的阅读过程,将表现我们的发现能力、研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余老师指出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主要可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1.品味雅词 2.感受佳句 3.析读精段 4.体会妙思 5.感悟美意。在这几种角度中,可以突出某一种,也可每一种都涉及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初中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感受美、获得美,从而创造美,那就离不开教材这个重要工具。语文教材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修辞美、意境美、意蕴美、哲思美等几个方面。而我们对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寻找到美点,可以达到赏析的效果,实现“浅文深教”的目的。
策略四:自主质疑,让学生读透文章。
哲学家培根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说明了“问”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可是一篇“浅文”本来就内容浅显,学生阅读一遍之后对文意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主题也有了相应的认识。再加上之后教师的一番问题设计,讲解品析,学生还需要质疑吗?学生还能质出疑来吗?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浅文”还是“难文”,学生因为水平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总是有所不同的,而我们老师的讲授只能是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他们个人的问题教师是不可能全部了解和解决的,这就需要学生自主质疑,只有质疑他们才能解决内心的惑,才能真正读透文章,我们老师也才能真正做到“浅文深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为学生的学习肤浅而感慨不已。为什么有时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感兴趣,作为教师要很好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能真正做到激发起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停留于一些浮躁肤浅的问题上。尤其面对浅文,我们老师不能“浅”教,而要主动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内引外联,深度开掘,广度拓展,精心设计问题,多样阅读、品析,去激发学生思考,走上探究之路。正如牛顿之于苹果坠地,瓦特之于开水壶冒水泡,阿基米德之于水将身体托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功容易却艰辛。”教师要于平凡处见奇崛,充分挖掘“浅文”中的潜藏的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带着学生向青草更清处漫溯。这样才能使的每一节课语文课、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向着“有效”的方向逼近,都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复制的一个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