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简中显丰真“线条”
作者:韩文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21

简中显丰真“线条”

——浅谈线索式教学思路的思考与实践

育英外校     韩文玲 

【论文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只有简洁明了、清晰流畅的教学思路才能构建“简化、优化、美化”的课堂教学,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简中显丰展示出“线条”美感。

芳菲四月,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石城讲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独特实用、高瞻远瞩的教学创意令身处教学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后来在研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时,学习到很多老师自成风格的教学方法,笔者尤其对老师的“线索式”教学思路印象深刻,自认为它实用性、实效性明显,便于借鉴和操作,又恰如其分的体现了新课改中简化教学的理念。笔者在本文就着重对“线索式思路”作一些尝试性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也曾经写道:“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线索要分明。抓一把芝麻满地撒,东一榔头西一棒,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围绕教学目的,拎起教学线索,教学思路逐步展开:或层层推进,或步步深入,或由具体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具体,或浅者深之,或深者浅之,轨迹清楚,轮廓分明。思路清晰是教课的基本要求,教学流程清晰,学生学起来心中才明白。”由此可见,只有简洁明了、清晰流畅的教学思路才能构建“简化、优化、美化”的课堂教学,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简中显丰展示出“线条”美感。

那么余映潮老师又是怎样生成这样具有线条美的教学思路的呢?从余老师的现场教学、面授讲学、等身著作来看,老师如此深厚的“功力”岂止一朝一夕,那是他刻苦钻研教材、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而积淀起来的教学精髓。笔者本着冷静思考、勇于实践的态度,把老师的“线索式思路”的生成过程阐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立足文本,研读教材

刘勰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他强调“思”是第一位的,有了“思”才能有“路”。教学思路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条件决定的,那么要设计“简化、优化、美化”的线索式教学思路,就应该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当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选什么最好”问题,即“备教材”。

但是,有不少青年教师至今还改不了一贯盲目的做法,一定要在备课之前翻看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意在“参考”,其实是无形中被这些资料“牵着鼻子走”了,直接按照“提供”的结论来理解课文,甚至干脆“拿来”资料上的教学过程拷贝到自己的课堂上了,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在“教教材”。 王荣生教授曾经针对这样的现象指出,教材的选文有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就需要做界定选文类型的工作。他的这一观点就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应首先透彻理解、领会课文本身。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确立“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余映潮老师在“备教材”时就做了大量的教材研读工作,他以“整体处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等处理教材的艺术手段来践行新课标的指导理念。在这之后,他与教材已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所以说,我们教师只有学习余映潮老师那样立足于文本,扎根于文本,精细研读文本,我们的脑海中才能迸发教学思路的“火花”,才能为提炼出文本或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线索,勇于实践

上好一堂课,犹如赏读一篇美文,久久的徘徊在文质兼美的语段中,那种美妙的感觉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请看老师《过万重山漫想》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课文精析:这是一篇美文,它一想之怪,二想之深,三想之广:由“想”而寄意。

教学创意: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这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奇妙写作创意、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运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妙要列举”,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教学线索:《过万重山漫想》妙要列举。

教学视点:体味、品赏文章的妙思,精段,语句以及高超的表现手法。

“妙思”可以引出许多的品评鉴赏(摘选):

妙在总体思路明晰,有明显的语言标志。

妙在一个激发想象的动情点:三峡。

妙在“漫想”的思绪紧扣一个想象的点:“第一个”。

妙在从“过万重山”旁逸斜出,实写“漫想”的巧妙角度。

……

老师的《过万重山漫想》教学创意值得我们细心品味,教学思路以课题中“漫想”为突破口,以想促赏,赏什么呢?就是“妙要列举”,赏作者的“思”,赏精段,赏美句,赏雅词,赏表现手法,还赏美文的谋篇布局、巧妙构思。以“漫想”到“妙要”,这就是美文的教学线索,是外在的,“妙在……”这个句式就是老师线索式教学思路中的关键问题。这样看来,上好一堂课也要像赏读一篇美文一样,由线索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

余映潮老师把“线索式思路”中的“线索”整合成两个方面,一是词语线索,也叫“一词经纬”式思路;一是问题线索,也叫“一线串珠”式思路。笔者据此也作了些尝试性实践。

首先来看“一词经纬”。老师认为,词语线索主要体现在作品中“重点词、中心词、关键词、点题词等”。如《敬畏生命》的教学,可以紧扣文题中“敬畏”一词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又如《口技》一文以“善”字贯穿全文,“善”在对声音和人物的精细描写,“善”在文字的表现力,“善”在情节的巧妙构思,“善”在首尾的反复映衬……词语线索还可以体现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具有一定表达作用的词,如《孔乙己》中有十多处写到众人的“笑”。词语线索也可以是隐含在句子里、语段里,“需要读者提炼或者补充出来,同时又能直接点示课文、表现课文内容的词”。如《陋室铭》一文中“德馨”,又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中“伟观”一词。

其次是“一线串珠”。这“一线”指的是区别于文本中的“一词”而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或是关键性问题。上文所引用的老师教学《过万重山漫想》的课例就采用了“一线串珠”的教学思路。“一线串珠”可以“是研讨的话题,也可以是有分量的提问”。 笔者在这方面所作的实践如下:

1、《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是海,那么在山的这边有什么?

2、《华南虎》:华南虎还是“虎”吗?

3、《天上的街市》:你觉得“天上的街市”美在何处?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做了些什么事?

5、《马说》到底是说谁呢?

6、《爸爸的花儿落了》:作者是怎样把眼前事和过去的事交叉叙写的?

以下是笔者围绕“线索式思路”教学的《伤仲永》课堂实录:

设计思路:本案例尝试“一线串珠”式教学,以“伤”字贯穿教学始末。除了扫清语基障碍,还要在教学之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构成课堂导入情境。

具体教程:

1、情境导入:初步学习了《伤仲永》一文,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当你学习懒惰时、当你不投入学习时,你的父母常常以怎样的口吻、怎样的话语教育你呢?

1:你啊!一定要珍惜我们给你创造的好条件,不成才也要成人啊!

2: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跟我们要这要那的,我们跟你要成绩,你有吗?

3: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不努力,以后明白过来就晚了!……

父母的话或语重心长,或忠言逆耳,无不体现他们的良苦用心,你们是幸福的,与你们相比,方仲永该是多么的不幸啊!

2、题中有“伤”,读者皆“伤”

1)“伤仲永”,“伤”的用法。

2)根据之前疏通文意的学习,理解作者之“伤”(为何而伤?)

3)作者伤,我也伤。

话题共享:作者对于方仲永的遭遇惋惜不已,那么你呢?你是怎么看待他的经历的?

3、叙中无“伤”,心里暗“伤”

1)全文前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精心叙述部分,一百五十八个字道尽了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一生,作者明明“伤”仲永,而此中无一“伤”字,这有悖文题吗?

学生:没有,作者在议论部分流露出惋惜之情。

学生:其实在叙述部分也隐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

教师:同学们从叙述部分的哪些语气词揣摩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余闻之也久”这句中的“也”、“泯然众人矣”这句中的“矣”

2)让我们一起来揣摩这两个语气词。

   教师提示:结合叙述内容和人物的实际情况来揣摩。

   学生1:“也”字是陈述语气,既是结构上的承上启下,又是情感上的转折,作者叙述第一段时一味渲染,到段末则转为悲愤,而到第二段继续叙述时,结合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人物的遭遇深感悲哀。

   学生2:“矣”字并不是作者的语气,而是作者转述舅舅的话,但是,既然作者能直接引用他舅舅当时说的话,说明他对舅舅说的内容印象深刻,也可以看出作者一直关心方仲永的命运,而且从他舅舅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同县的人都为方仲永的命运惋惜不已。这样,作者的情绪就借舅舅之口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教师小结:不管是有意而为之,还是直接引用他人之语,都隐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4、议中有“伤”,“伤”以警世

1)最能体现作者感伤、惋惜之情的还是作者的议论,请同学们从最后一段好好感受一下作者的这种情绪。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作者说,方仲永比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还要胜出很多,言外之意是方仲永本应该成大器的,结果呢?“卒之为众人”,作者总结时将人物自身命运作了个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让人为之痛惜。

学生2:作者虽“伤”,但是谨以此文警世我们后人,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孩子要主观愿意接受后天教育。作者于是将本是“神童”的方仲永与我们这些普通人作了一个鲜明对比,直击问题的要害,“神童”不接受后天教育已经成为了普通人,那么如果我们这些普通人不好好接受后天教育的话,连普通人都不如……这样的说理特别深刻。

3:作者如此深刻的说理让我们一下明白了一个父母、老师老生常谈的道理,如果我们不好好接受后天教育,连普通人都做不了,那才真是更让作者、让我们身边的人伤感、痛惜呢!

2)本节课,同学们围绕一个“伤”字展开了交流,明白了一个深刻的成才道理,希望同学们都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以端正的态度回报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线索鲜明,从简从优

经过深入研读以往关于“线索式”教学的各种论著,笔者认为,余映潮老师所言的“线索式教学思路”,其实就是提倡整个教学过程要有线索贯穿始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教学专家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就是“教学线索”,本世纪以来,“教学线索”已日渐被广大教师所关注,老师在这方面的细化研究其实是为我们后来者“取得真经”,以具体的课例指引我们向其实用性探究迈进了一步。

王小荣认为,“教学线索,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服务而设置的贯穿教学进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体现了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的认知和学习行为的过程。”而老师则把这一教学思路置于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其作用作了更为具体的解读,他认为,“线索式思路,是说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始终或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或重要教学板块都被一根教学线索贯串着,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的一种教学思路。”笔者对这两个范围的概念进行再认识之后,得出“线索式思路”的设计关键点就是,要提炼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或者一篇课文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可见,这个“关键问题”也是中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

我们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性问题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或者一篇文章里的,那么这个问题可以是语文学习方法上的,可以是具体的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课文具体内容的,但它必须是教师在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然也离不开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线。

落实到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线索可以这样体现:以“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即教读、自读、朗读、赏读;以“比较学习法”作为教学线索,譬如人物个性、写作手法、作者情感等方面的比较学习;以“集美”手法聚焦美文阅读课,比如说,品雅词、赏美句、析精段。    

落实到具体的课文里,线索可以这样外显:一件让人牵肠挂肚的物品,如《羚羊木雕》;一个反复出现的句子,如《安塞腰鼓》一文“好一个安塞腰鼓”,《黄河颂》一诗“啊!黄河!”;一个牵动人心的细节,如《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四次特写;一种使人欲罢不能的情思,如鲁迅的《故乡》,“我”从故乡使“我”感到美好,到使“我”感到悲凉,继而感到不那么美好,也不那么悲凉,再到使“我”非常气闷,非常悲哀,又到后辈仍是一气,还觉得大有希望,最后总结出一条有价值的经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字,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又如《散步》一文中“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除此以外,教学线索可以是文章的标题,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还可以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活动,如《最后一课》。凡此种种,足以说明不论是一节课还是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可以有线索贯串始末的,换言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受了这条线索的牵引,“悬念”般的一步一步走下去,直至揭开“谜底”把握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或者文章的主旨。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体会到,线索式教学思路的活跃性的作用,它常常能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使之“线条”感逐渐隐现,能始终从整体上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使学生对课文较快的生成整体认识,并且能够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保持课堂学习活动的激情。它还能促使教者在短时间内进行化繁为简的阅读教学,同时也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分析和审美鉴赏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生在阅读方面“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可见我们教师在新课标指导下进行的语文教学应该要实现低耗高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样的高效目标就必须重视教学思路这个重点环节,笔者深信,有了线索式教学思路的指引,教师一定能和学生携手构建“简化、优化、美化”的灵动流畅的语文教学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余映潮 《阅读教学艺术50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于 《课堂应充满生命活力》 《人民教育》 7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