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读”出语文课的精彩
作者:徐咏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3

“读”出语文课的精彩

南京育英外校   徐咏梅

 

【摘要】: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重视朗读课型的设计,鼓励学生多角度、个性化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

【关键词】:朗读 课型设计 重视训练

 (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朗读是赋予无声的语言文学艺术以更鲜活灵魂的一种再创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其成效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塑造和审美教育,还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和修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调动孩子们的想像和联想,呼唤起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一、重视训练,走出朗读教学误区。

反思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部分教师对学生朗读素养的训练走入了误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的确,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曾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春色。但是近两年来,很多语文课堂上,包括公开课示范课中,少了学生的琅琅书声,老师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原先预设的教学计划,对课堂的诸多环节难以割舍,再三斟酌后,往往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目前对朗读教学的研究也较为浅显,不够深入。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朗读训练的现象。实际上,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阅读贵在,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景美、境远、情深,需要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充分的时间,加强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采用浏览、默读、自由读、轻声读、个别读、互相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

二、优化设计,引导学生精细化朗读。

余映潮老师曾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我们要强调朗读,更要让学生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把自己当作作者,朗读课文就好像要把自己的心里话掏出来一样自然。例如,读《散步》,就应读出一家三口敬老爱幼、相互关心、体贴深沉的爱;读《济南的冬天》,便仿佛走进了老舍所写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济南之中;读《生命生命》,就要去体味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去接受生命的洗礼。简言之,朗读就是要真情实感,要自然流畅。

“应该说,在所有的课型设计中,由于‘朗读’活动的必要性、亲和力和多形式,朗读课型的组合与变化是极为丰富的。以朗读活动为主的新课型应该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系列,应该角度丰富,活泼多姿,充满灵气,能适应或者说能够覆盖不同类型的课文,很便于一线的教师进行操作。”“变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朗读课就是以朗读活动为主的课,在这样的课中,同时也有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写读活动……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齐读、个别读,、演读、引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各有所长。适当的、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恰到好处。为了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为了创设某种情景,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从而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语言,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班全组接续读,从而诱发想象,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我们要多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朗读。

师在教授《行路难》这首古诗时,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就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诵读、朗读、自由读、说读、背读等。

例如在学习活动一“朗诵,感受诗中美句”中,老师在要求学生朗诵之前对学生给予了充分的指导:

1、诗句基本“四三”节奏。

例“金樽斗酒整十千”一句的节奏:四三节奏,并且做了朗诵示范:金樽斗酒/整十千。

2、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

老师又以“拔剑四顾心茫然”句为例,对学生作了指导和示范:展现诗人心情不好的句子应该读出“抑”的语调,读到“心茫然”三字时要停顿一下等等。

3、老师范读全诗,生听读。

4、生齐读。(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5、老师引导学生把视线转向课文注释,生自由朗读。

在指导和示范之后,老师再让学生放声朗诵,并对个别学生的朗诵进行切实的点评,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朗诵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的朗读得到优化提高。

三、分层推进,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朗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只有在自由灵活的诵读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独立开阔的自我天地中,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要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可选用不同的设计角度,精心设计朗读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朗读教学的设计角度有很多,例如余映潮老师对课文《口技》朗读课的设计角度: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请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景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境,读出段中层次。

每一次的朗读要求全然不同,但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角度精细,活动充分;这种朗读形式上的变化能够让学生目标明晰地完成学习的任务。在这一环节的自读与个别朗读中,同学们深入的自我体验,自主发现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思想火花不断燃放出来。在他们深入的反复的朗读中,不断的走近了诗人,走进了作品。

四、自读自悟,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我们老师千万不能强硬地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效果上来。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不要马上打断、纠正,并能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学生在同学们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高低起合,传情达意……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

例如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一课,导入、练读、悟读、品读、小结,是这节课的五个教学板块。其中,第四板块“品读”(读与品品读白杨的意蕴之美)中,老师用“美点品析” 的方式带动对全段文字的分析,学生则分别从以下的角度理解课文的意蕴:

层次之美——

句式之美——

用词之美——

抑扬之美——

情感之美——

构思之美——

象征之美——

对白杨自身形神之美的悟读:①请女同学朗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朗读第二个层次。②请同学们再朗读段中的第一个层次,要求在这一层的总说与分说之间有稍长时间的停顿。③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第一个层次中“分说”的内容。④这段文字的第一层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请同学们试将它们读出重音。⑤这段文字的第二层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请同学们试将它们读出重音。⑥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的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

学生的朗读和发言就像一片片小小的花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轻轻飘落,点缀在课文教学的绿草地上,构成了美好的教学风景,同时,他们发现的眼光和审美的眼光在不知不觉地增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语文教学就要务本求实,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大法,“教学千发读为本”。要让学生在朗读感知中体现语文味,在诵读揣摩中感受语文味,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味。在朗读教学的研究中,我们还要抓好朗读训练的三个层面。让学生通过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品味性的读,把课文内在情感读出来,把课文味道读出来。不管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设计不同角度的朗读课型,重视朗读的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高层次境界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那才真正读出了语文课的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