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讲座报告 >> 正文 今天是:
舒展自如,摇曳生姿
作者:张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4 5:35:06

舒展自如,摇曳生姿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合肥四十六中 张峰

余映潮老师讲课、讲座,不疾不徐,舒展自如,闪耀着智者的光辉,会让人联想起在杏坛开讲的孔子。而我,在这光辉中,亦触摸到余老师些许的教学思想。

余老师注重对文本、教材的研读。这种研读从一字、一句、一段乃至一个标点符号入手,通过对语言文字、段落层次的重新解码与编排组合,构建一个丰富充实得让人叹为观止的世界。《夸父逐日》,一篇只有37个字的神话故事,这么简短的文字,能读到什么?“文言语法”、“美妙成语”、“情节细节”、“感情色彩”、“背景故事”、“神话寓意”……余老师娓娓道来。寥寥数字的神话故事,经过余老师的一番研读,倏忽间变得摇曳生姿,意蕴无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被人誉为“神品”,究竟“神”在何处?“结构之美”,余老师一语道破天机:“这篇游记,按照笼统的划分,可以‘变形’为两个部分;依照表达方式的逆转,可以‘变形’为三个部分;倘若依据事情发展的转承起合,可以‘变形’为四个部分。”还有什么?余老师继续开掘:“文字的精湛”、“内容的丰满”、“月色的描写”、“情感的波澜”……倘若把一篇文章喻作一座山,余老师能从各个方向攻下这个山头;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矿,余老师便能把所有的矿石开挖殆尽。于是,在这种研读中,文本的价值,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都悠然浮出水面。试问哪一个语文老师能如同余老师一样对一篇文章作如此多角度多层次的把玩与赏析?我们欠缺的是什么?是学术视野?文化底蕴?教学经验?当然,这些都存在。但是,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还是缺少一种钻研的精神,一种类似于“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很少对于一篇文章作持久而深入的研读,除非是为了应付公开课。那么,匆匆浮泛地阅读之后,课堂上自然无“内容”可以讲,无“东西”可以说,重复学生发现的现象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余老师说,“保证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的多角度的课文研读。”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铭记于心,努力提高自身研读课文的能力。

余老师追求一种创意。他的每一节课的面貌都迥然不同。文言文与小说的授课方法绝不雷同,说明文的授课方式又别具新意。即便是同样的体裁,余老师也能量体裁衣,独具匠心地安排不同教学方式。《陈太丘与友期》按照“朗读——练习——品评”的思路,《孔乙己》“了解一点基本的知识,实践一下基本的方法”的方式,《答谢中书书》“知——读——译”的结构,《说“屏”》“选句——读——提取信息、写句——写——特点欣赏”的安排,等等。从大的格局上来说,课堂都是呈块状分布,延续了余老师“板块式”教学的模式,细究其理,每一课每一板块落实的任务、进行文本欣赏的角度、对于教材的处理都是完全不同,真可谓是篇篇出新,课课出奇。课文因为余老师解读的深入而美妙绝伦,现在,课堂又因为余老师的设计而别有洞天。这,能否带给我们一些思考?面对着出自不同作家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文字,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不是也应该又所不同?总是按照同样的方式进入文本,解构文字,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文本自身的魅力会在这日复一日、几近相同的教学程式中渐趋黯淡,甚至是消解。

     余老师重视学生活动。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训练。余老师所设计的活动是以最朴素的方式呈现的,仅仅是屏幕上的一些文字一些提示。但,在这些质朴无华的活动设计背后,却暗含着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余老师执著地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必须依赖课堂上有效训练。比如,《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朗读”活动,余老师一共让学生读了四次。每一次学生的朗读之后,余老师都进行具体的指导与点评:“语速要慢”;“要读出情境,带有感情”;“要读出文章的层次”……学生在第四遍朗读完毕之后,余老师颇为中肯地评价道“刚才的朗读保持了训练的结果”。很显然,学生在这种并非简单重复的训练中,培养了朗读能力,我们能看得见学生进步的历程。“辨析”活动,余老师出示了一系列的任务:“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词”,“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字”,“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这个任务绝非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语那么简单,学生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细致辨析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而比较辨析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在不自觉中得到了思维的训练,同时也积累了文言知识。“品析”活动,余老师的话题设计就更开阔了:“从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乃至整篇文章中,你能读到什么?”开阔的话题涉及文本中隐含的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等诸个方面的价值。没有束缚的话题,让学生在文本中自由驰骋,自在发现,而这种开放式的训练,培养的是学生自主涵泳文字的能力。“朗读”“辨析”“品析”,这些活动的设计,并非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它讲究课堂实效,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训练与培养。原本,我对于“训练”这个词,很是避讳,因为它似乎带有一种机械、乏味甚或是低效,但是,当余老师通过这种带有“知识、技术含量”的训练摆在我面前时,我突然间对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关键还在于活动的方式,训练的方式。语文课需要训练,学生应该在活动中得到训练,这种训练目的直达的是知识与能力。

余老师不避讳讲授。在课堂上,我们能看得到学生的活动,也能看得到教师的讲解。《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末尾,余老师也表述了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孔乙己》一课,上课伊始,教师便展示了本课的“一点基本知识”:时间,视角,主角,场景,看客,特征……《答谢中书书》中,在“知”的环节,教师在让学生记笔记,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体裁——尺牍小品、手法——模山范水、景物——相映成趣、意境——诗情画意、语言——骈散结合等知识。《说“屏”》一课,教师直接从知识积累中导入,给学生补充关于 “屏”的相关知识。这种显山露水的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当然也并非是出自于一个研究者的卖弄和展示,它更多地是着眼于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触到关于文章的更多的信息和内容。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其解读受其年龄与阅历的限制也很有限,这时候,教师有责任站出来,引领学生看到他暂时并不能看到的风景,这绝非是越俎代庖,而是一种颇有远见的大智慧,他不是仅仅立足于当下的这节课,这篇文章,而是学生的未来阅读。

 ……

余老师的课,余老师的讲座,真的是越嚼越有味。我想,能够聆听到余老师“授业”,那是一名语文教师的幸运。我们从余老师的身上,可以领受到是无法计量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影响。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