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讲座报告 >> 正文 | 今天是: |
|
|
我所仰望的 | |
作者:黄凤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4 | |
我所仰望的 ——观余映潮老师课有感 合肥46中 黄凤鸣 当我选择当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的时候,我渐渐认识了余映潮老师,从读他的文章到浏览他的博客,再到看他编的教辅资料,当然最让我开心的事就是面对面的听他的课跟他握手合影。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做“追星”。2010年10月31日,在各级领导的鼎力安排下,余映潮老师前来合肥讲学,上午,余老师在安徽行政学院上了《陈太丘与友期》和《孔乙己》,我校的张峰老师和来自山东的朱则光老师也同台献艺,下午余老师给我们来自全省各地的数千名语文教师开了一场讲座。而最振奋人心的是11月1日,余映潮老师莅临我们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指导。在短短的一个上午里,余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课——《答谢中书书》和《说“屏”》,另外还给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做了一场语文教育专题报告。 余映潮老师,五十岁以后在全国各地上了一百多节公开课,而且好评如潮,直到今年已经六十三岁了,还是在全国各地讲学。我不仅崇拜他的学术造诣,还同样仰慕他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名板块式教学的引领者,一位语文教育界的泰斗,他老人家的笑容是那么的淡定慈祥,无论是对接待的各级领导,还是对我们普通老师甚至是围着他的学生都是一样的笑容可掬,同样在他的课堂上所展现出来的个人魅力也是无法比拟的。 余老师的课质朴无华,少了许多表演的成分,但却相当的“有嚼头”,给人以一种厚重感。让学生能够切实在课堂上学到东西,在返璞归真的同时添加创意的元素,“知识呈板块状,能力呈现条状”,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余老师的教学构想——板块式、主问题。有人说公开课是作秀,而我并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要从别人的公开课上学的是某种元素,哪怕只有一种,你只需将将这种元素融会贯通,并且打心眼里认可它的融入,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就像某位名人曾说要想成功就得有兼容百家的胸怀,而不仅仅是抄袭。余老师坦言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他自己付出了很多别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他曾说自己通常会为了上一节课准备很多天,要考虑到诸多细节性的问题。正如,余老师在他的博客里提到,如何“苦做”和“巧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对文本有个深入的解读,就必须能坐得住冷板凳。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而做人更是如此。余映潮老师就是这么淡定有为的的一个平凡人。 听了余老师的四节课后,我感触很大,而余老师的“主问题”理念令我印象尤为深刻,这个理念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是一名刚踏入教学岗位一年的语文老师,在上第一节语文课的时候,我就有很大的困惑,为什么学生总对我提出的问题不太感兴趣呢,后来我才慢慢发现提问也是有技巧的。虽然我知道得有技巧,但就是把握不准技巧是如何生成的。在慢慢了解乃至后来亲身体验到余老师的教学理念后,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深深体悟到了“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含义。 提问——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很崇尚用问题引领教学环节的进行。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问”的些许弊端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时候大家甚至进入了一种误区,觉得没有问题的课堂就不是课堂。在我自己的语文教学上也是深有感触,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1、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或者说有些提问压根就是多此一举;2、问题设置不够合理,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学习习惯或者思维习惯;3、问题设置过多过频繁,学生疲于应付,仅仅是为了问题而走进文本,缺少原本应有的思考主动性;4、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炼,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形成不了一个大的“问题链”,从而使得课堂环节脱节;5、提问者往往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恨不得一个问题抛出来以后,立马就让学生回答,余映潮老师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要有“留白”,讲的大一点这是对学生思维习惯的一种尊重,讲的小一点这也叫一种课堂艺术;6、提问语言不够精炼准确,经常让学生对这问题发呆不知所以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余老师的理念是尽量不提问少提问,以一个主问题贯穿始终,以活动代替提问。提问的环节可以由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代替,让学生避免被一些含金量不高的问题困扰而失去学习文本的兴趣。所谓的主问题,就是用一个能够“拎”起整篇文章的问题来提问,然后再接下来的教学中会设置一些细的学习活动,而所有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主问题,说白了,就是其他活动都是指向这个主问题。实践证明,少了提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但没有减弱,讨论的时候反而更热烈了,也更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了。实际上,这样的方法确确实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积极的活动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而教师是一个高屋建瓴的宏观调控者,所起的作用是“穿针”和“引线”。 事实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确确实实学到了东西,他们不会为回答不了老师的问题而懊恼自责了。这样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发、有言可写。然而活动的设置也是一件不太好做的事,并不是完全的“无心插柳”,而是看似无心实则有心而为之。余老师在设置这些活动时也花费了很多心思,怎样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是最考验一个老师的基本功;然而再将知识和能力糅合到一起,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下苦练“内功”了,余老师在《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教学中,设置了“找两字”活动,直接将文本中的文言常识拎了出来,在《说“屏”》中让学生炼字炼句自己创作一篇“微型说屏”,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活动既与教学目标紧紧相连,又很有创意,让学生特别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有事可做,也能发现他们自己的闪光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都拥有想读书的愿望,也尽可能的拥有学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均衡理念,也符合我们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以上仅仅是我从余老师的课堂上学到的一个方面,也是对我最有感触最有启发的,余老师的课堂上有很多令我惊喜的地方,我会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充实润色我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很庆幸,庆幸自己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余老师在课堂内外的风采,我想这也有赖于我们各级领导对语文教育的重视。 我所仰望的——将知识融入课堂,将课堂融入生活,将生活融入淡定乐观的心态。这似乎是抽象的一种理论,而在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我该怎么做,该怎么像余映潮老师学习,不仅是他的学术造诣,还有他的心态。 我所仰望的——“用这生命中的每一秒,给自己一个不后悔的未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