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日记 >> 正文 今天是:
●2010年我的工作之“最”(3)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5

最有创意的“同课异构”

——2010年我的工作之最(3)

教研活动中的“同课异构”,指的是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段内,两位或者多位教师就同一课的内容进行不同教学设计的教学,以进行某个方面的教学研究的讲课形式。

但是我的“同课异构”,是我自己就一篇课文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段内上出两个不同的课。

这就是我的“最有创意”的地方;我的“同课异构”是自己与自己的挑战。

我的第一次“同课异构”产生于山东青州市。

2009年5月7日,青州市召开“余映潮语文教学艺术研讨会”。

我在这里、在这一天实现了苏教版《散步》“一课两讲”“同课异构”的策划。

先给8年级的学生上《散步》阅读课。

接着再给九年级的学生上《读<散步>,学作文》的中考作文指导课。

一读一写,“同课异构”,两节课都上得非常好。

青州市西书院中学的学生与我一起完成了这次美妙的教学任务。

我的第二次“同课异构”,产生于南京市雨花区。

2010年元月,雨花区的朋友约我烟花三月到南京。

讲课的要求是:

余映潮老师自己上一个“同课异构”的课。

余映潮老师还要与雨花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

我答应了。

我到南京的时候,是春寒料峭的日子。

2010年3月12日,在南京雨花区的共青团路中学,我实现了自己有讲课经历以来第一次文言诗词的“同课异构”——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课两上”。

这天上午:

我先在八(八)班上《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套方案,

再在八(七)班上《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一套方案。

两套教学方案差异非常大,决不雷同。

两节课上得都很成功。

听课的老师挤满了教室,除了雨花区,还来了很多其它区的老师与校长。

雨花区的朋友们告诉我,他们没有想到我会这样进行“同课异构”;他们甚至为我的这次“同课异构”而进行了一次“猜测”。

其实,我的这次“异构”进行得非常艰难。

首先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本身就很难上。

其次是如果进行“异构”,“朗读指导”这一关就很难有不同的方案。

于是我用了很多时间来研读课文。

为了更加透彻地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建立了一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句解”的文件,这个文件的字数竟然达到了18000字左右。

如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句,就有如下内容的“句解”材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几时:什么时候。

把酒:举起酒杯。把,举,拿着。(语文版)。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青天:也称青冥,指蓝色的天空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明净的月亮什么时候出现?手持酒杯,询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词的上阕以无端陡起的形式突兀发问,从何时开始,有普照人间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宫阕,现在已是什么年代?此句以屈原《天问》的笔法,化用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以豪迈潇洒的姿态,把酒问青天,笔势奇特。

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明月几时有”,并不是问月亮到几时才有;而是问,明月从多么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然,苏东坡也并不是真要计算从月亮产生以来的宇宙年代,而是在抒发一种感想。

词人问月何时而有,似有几分诧异,正隐月缺已久。他不问月,因月不能自主,故要问天。问天又有何意义?盖月之圆缺,词人以为人事穷通、人情离合之意象。所以有人说,问天,也就是问宋王。

……

由此可见我下的大功夫。

正是由于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的这次课有了比较完满的结局。

我的南京弟子王生福老师对此课教学有这样的概述:

余老师课堂教学示范每次都会给老师们带来很多启迪,这次的课也不例外。

这次的课近乎有点“折磨”余老师——他一个人同课异构,连上两节不同的《水调歌头》。

请看余老师的两个设计:

第一节课,自读自讲;朗诵体味;选点欣赏。

第二节课,作品知识;朗诵要领;佳句选读;全文赏析。

第一节课余老师以三种学习方法为线索安排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二节课余老师用交待四项任务的形式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可以看出两节课中都把朗诵和欣赏作为了教学重点。但他在达成的方法上有区别。

第一节课,先利用自读自讲环节了解作品知识和作品内容后进入朗诵体味“情”的活动。余老师用“小步轻迈”的方式指导:

1情在节奏中;

2情在疏密中;

3情在起伏中。【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第二节课,在“苏轼介绍、词牌名、阙、写作背景、对本词的评价”五个知识了解后进入朗诵要领环节。也分三步指导:

1主要把握好全文的二三、二四节奏;

2读好“二三”节奏中“三”里面的短暂停顿;

3最后一句读两遍,前响后轻,语重情长。

在这两个指导中都贯穿着老师的示范朗诵,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朗读效果。

……【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这里概述的,就是我的“同课异构”,我的创新,我的创意,我的创造。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