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余映潮老师语文教学艺术微格探究——余映潮教学赏析(006) | |
作者:田大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30 | |
余映潮老师语文教学艺术微格探究 田大璜 请先看一组数据介绍:自1993年,他为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撰写 “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这是中学语文界第一个由一个人坚持了八年的专栏,迄今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200余篇,学术专著“讲课”再版四次。截至2009年11月18日的公开课《陈太丘与友期》,他的创意教学设计课例已经达到第100个。这位以教学为生活,以创造为快乐的教师就是余映潮老师。 “板块式教学”和“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是中语界对余映潮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定论。此种结论对虽处于“教师后”年龄、却坚毅追求“再走一步”的中国语文“新生代”领军人物余映潮老师来说恐怕为时还早,至少我们对他的教学艺术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本文仅以余映潮老师在张家港所开设的《济南的冬天》和《记承天寺夜游》两个精品课例和讲座《教学创意例谈》为例管中窥豹,粗略品评余映潮老师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些特点。为避免与业界观点雷同,凡已有论及的范畴文本尽量不再赘述以浪费视听,亦是遵循余氏简约精致的风格。 一、“求味”的声控艺术:出声出色,有兴有味 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直观的“语文味”当属“求味”的声控艺术探索。余老师首先从读书入手,在朗读中得其味,在自读中求其神。余映潮老师在讲述《七律·长征》的创意教学时,对语文朗读教学有这样的一段妙语:“我们现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大多采用的是通俗手法,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而真正深层阅读应该是赏读,就是欣赏性朗读。”余老师的课堂朗读既讲究通俗读法,要求语文课堂出声出色;更讲究深度读法,讲究语文学习有兴有味。 “出声出色”朗读法多着眼介绍课文背景,理解词语注释,感知文段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进行课堂内容小结等。“出声出色”提供的是体验语感的课堂生活,为文本的深度把握明确学习导向,铺垫知识背景,提供方法指导,“出声出色”朗读法多用齐读,为后续的学习营造气氛,提供平台,激发活力。 例如:《七颗钻石》“进入录音棚”板块的朗读教学分别采用童声读,用老人讲故事的方式读,用表演的方式读,用角色的变化将学生带入用朗读创造出的不同的课堂情境中,让朗读来表达小姑娘的心清,用有声有色的朗读来再现小姑娘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有兴有味”朗读法多着眼文本的深度解读。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把对外在声音感知称为“外听”,把对文学文本语言层次的感知叫做“内听”。刘勰说“外听易为察,内听难为聪。”余映潮老师语文课堂“求味”的朗读教学主要着力点与贡献即在于汉语言“外听”的声文之美与“内听”的意义之美之间设计了一个“层级性朗读”。 余映潮老师的“层次性朗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朗读来把握文本的层次,一是通过“分级阅读”逐步实现文本细读。 “分层”的朗读教学,如:《济南的冬天》“精段细读”板块的教学。余映潮老师在指导细读“薄雪覆盖的小山”层次把握时,不是采用传统的讲析法,而是采用的朗读法来完成的。学生进行三次“断层”任务的朗读,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课堂充满乐趣,学生带着读书兴味,其乐融融。 “分级”的朗读教学。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体味”的“三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明确:“念”、“盖”、“但”读法;读出感慨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明确:“欣然”、“亦”的高兴心情,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分级”阅读是体味性,给传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自悟自得型朗读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形式阅读案例。学生每实现一个阅读“层级”就走近文本一层,通过多次朗读体悟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来进行文本的细读品味。 二、“求点”的突破艺术:选点简约,多点爆破 余映潮老师教学创意的一个突出之处在于教学设计的求简务实,他语文课堂“板块教学”、“活动充分”的一个重要保证措施是“选点简约,多点爆破”策略的艺术性运用。余老师坚持认为课堂越是复杂,头绪繁多,学生越是学得肤浅,教师要留有学生自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年轻老师要过3分钟的“静堂”关,让学生活动起来,语文课堂才能保证有整块的时间给学生。余老师曾反复强调说:“语文教学设计优化首先在于选点。步骤繁多,在于未能整合,教学活动重复。好的教学创意,让人一眼看出它的简明,于是它就可用,创意离开了可用,可能只是畅想。” “选点简约”是余映潮老师所创造的100多种新课型中一贯恪守的策略。余老师的“选点简约”策略中大致包含“点的发散”策略,“点的组合”策略,“点面结合”策略等。语文课堂中的每一“板块”对于教学整体而言是“点”,对于每一个教学点来说则又是教学的“面”,通过每一个教学的着力点,层层推进成教学的流线,最后收获为文本教学、课堂教学面上的丰硕成果。 “点的发散”策略。例如小说《最后一课》的教学。小说教学是文学类文本教学的重点,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结构、角度、语言、作家、风格,无一不是课堂教学可讨论的内容范畴,因而很多老师总是讲究面面俱到,结果造成教与学劳动的重复,交叉,课堂低效,学生无趣。余老师巧妙的选点,从小说中“我”这一独特的角度进入文本,设计了三个问题轻松地完成了文本解读。“我是谁?”解决文意把握问题;“我的教室”解读了小说发生的独特环境(大的时代背景,小的课堂环境);“我的老师”实现了小说高潮部分精彩语段的赏析阅读。 “点的聚敛”策略。例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教学训练活动有四个“点”:自读自讲、朗读体味、趣味分析、选点欣赏。自读自讲环节完成字词理解、文意理解、顺畅翻译课文;朗读体味环节,要求能在朗读中进行语言的体味;趣味分析时能对文章结构把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选点欣赏是对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进行欣赏。语文课堂上进行文本细读时按照循声会意,从形到神,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力培养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实在有效。 “点面结合”策略。《济南的冬天》整堂课只有两个教学环节:一是“文意理解”,一是“精段细读”。此课例初创时还倍受语文界争议,但经余老师精细的打磨已经成为余映潮老师“点面结合”教学艺术的成功范例。 “文意理解”板块是“面”的教学,只有一个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一问题充分体现了余映潮老师所倡导的“提问精粹”的艺术追求,通过一个“主问题”铃起全篇,避免了常态课堂中的碎问碎答现象,真正具有一问能敌许多问的艺术功效。 “精段细读”板块是“点”的教学,课堂设计了两个小步骤:先是层次阅读,然后是综合训练。此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达成目标是文本的细部阅读:层次划分,画面命名,理清线索,锤炼词句,分析欣赏。由于细读的点集中单一,每个环节才都能有充分活动的时间,从而从时间与容量上都有力地保证了活动的充实有效、高效。 余老师的课堂教学每一个“点”的寻找都是一次艺术的探索,因此他的每一个“点”的任务都讲究精耕细作,特别是能从多个角度来寻求“点”的爆破。 例如,《雪》的“作品感受”整体教学创意,分别采用“朗读”、“比读”、“精读”多种手法“感受”。 再如,《记承天寺夜游》“趣味分析”的局部教学,教师首先提供从表达方式角度所作的三个层次概括:记叙—描写—抒情。然后要求学生能对文章变形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意的概括。两分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分法:按表现内容分:月色入户—月下寻友—月景清丽—月夜偶感;按表现内容的角度分:背景—情境—月景—心境;按文章结构艺术分:起—承—转—合等。层次分析教学因多点突破而活动充分,积累厚实,趣味盎然。 又如,《七律·长征》“赏析训练”细部教学,余老师给学生从全诗角度写赏析,从诗人角度写赏析,从写景角度写赏析,从对某一联诗的角度写赏析,让每一个学生能选择自己有深刻体会的一个角度走近文本,全班交流自然构成诗词赏析的立体效果。(未完待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