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探究——余映潮教学赏析(007)
作者:汪晓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10

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探究

——从余映潮老师的课例谈起

南京共青团路中学  汪晓春

从课标要求来看,初中阶段(7-9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处于近端的属于一般所说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包括文言字、词、句等技术性操作内容,它指向于语言能力的构成与应试检测的需求,也就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歌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处于远端的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及凭借古代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给予深广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

由此可见,教学文言文经典,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种学习语言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个人精神的重构、情感生命的滋养,这种熏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然而,纵观目前的文言文字词教学,存在三个中心,即以背诵为中心,忽视运用;以灌输为中心,忽视探究;以知识(言)为中心,忽视文化(文)。

字词教法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老师逐字逐句讲析,把知识点嚼烂了“喂”给学生,一种是一张字词幻灯片闪过,读一读,蜻蜓点水,字词就过去了。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

寻求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方法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 文言文字词教学必须明确的任务

1 文言文字词教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字词

习读中国的语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后顺流汇海。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社会语言怎么变化,都不会完完整整的脱离我们的母语,脱离了语言的源头,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只有植根于文言这个语言的沃土中,才能茁壮成长,获得丰富的词汇【2】。在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不少就是来自文言文的经典篇目,例如“一鼓作气(《曹刿论战》)”,“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这些语言已经繁衍到了现代汉语的土壤之中。

古代汉语的一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但它们的词素义仍然保留在成语及部分合成词里面。如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这里款款是恳切忠实的样子,“款”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了,我们常款待款留,这里的就是诚恳的意思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中的“犬坐”“斗折蛇行”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

教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汉语的深化。

具有文化传承作用的字词

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承继,应该有两种形式,一是民间流传,血脉相承,以口头的告知或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强制性地流传下来;二是文字,精神传统及文化底蕴附于其上,融于其中,以自我体味来完成文化精神的领悟,承继及生成【3】。文言文字词教学,尤其要注重具有文化底蕴的字词。例如,余老师在教《夸父逐日》一文的“逐”字,引申了一个成语“逐鹿中原”,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这个词语就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

在古汉语中常用的字词

王力先生说:“如果说,寻找一种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余映潮老师教文言文,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都会涉及到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如教《狼》这一课,余老师总结了两个“敌”、三个“止”、三个“前”、四个“后”、四个“之”、四个“以”、六个“其”的用法。

这些词语的积累有利于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

2 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原则

  ⑴文言统一

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的完美统一

“言”指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文言知识(含文字知识)。“文”有两层意思即文章的知识(写法、篇章、体裁)和人文内涵(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文化意蕴)【4】我的理解是在文化中咀嚼文字之美,在文字中品味文化内蕴,“言”也好,“文”也罢,都应该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割裂开来就失去了厚重,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读读字音,查查工具书”的僵硬、枯燥的模式,长期下去学生怎么可能不对文言文望而生厌?

文言文教的难道仅仅就是几个难字的读音、字义?不仅仅是这些,文章中的意味深长的字,或者说“文眼”,值得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文章中有特点的字值得教,例如《卖油翁》里的一组表示神态的词:、忿然、笑,——“睨”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作?可以联系到窥(偷偷地看——《邹忌讽齐王纳谏》)、顾(回头看——《狼》)、望(远看——《曹刿论战》)、察(细细地看——《童趣》)来教;“忿然”什么意思?想想《陈涉世家》里的“忿恚”一词;“笑”具体又是一种怎样的表情?是释怀的笑还是不以为意的笑,抑或是其它的解释?也就是说,精致的字词教学可以带动文本的分析。文字要“嚼”出文化味、文学味来。

⑵授之以渔 

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中指出: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品析、欣赏读古诗文的能力(《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教给他们学习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余老师常常就是这么做的。下面来说说余老师的几种教文言字词的方法。

(一)文言文字词“教”的方法:

归类法 

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一书中,提到了文言文教学达标要求,“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个“梳理就暗含了系统的归纳之意。

在教文言文字词的时候,余老师经常把一些有特点的字词归类再传授给学生。

同形比较

这个“形”即字形,但不是所有的字都值得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选择符合汉语言特点的字词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余老师出示了这一组字:

讽:婉言规劝

谏:直言规劝

刺:斥责、指责。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微言讽刺。

这一组字都与“说话”有关,字形相似,意义相近容易混淆,余老师这样的梳理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种教法的妙处在于不仅能够辨析字形字义,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依形索义(即根据词语的字形,探索词语的意义)的探究能力例如,余老师教《三峡》,他充分抓住了本文生字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多的特点,让学生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因为所谓“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这种教法新颖有趣,而且还有深度。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组字的字形和字义的特点。

多字同义的现象

以《卖油翁》为例,课文中有的两个词表现为“同义词”

但手熟耳            惟手熟耳   (只、不过)

汝亦知射乎          尔安敢轻吾射 (你、你们)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因曰  (于是、就)

尝射于家圃          发矢十中八九(射)

吾射不亦精乎        以我酌油知之 (我)

这种归纳法的实用之处在于,学生不是零散地识记文言文字词,而是系统地梳理,有规律地背,而且以后在遇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会条件反射地推断它们是否是同义。学习文言文就有了联系的、俯视的眼光。有了这种眼光,学习的境界就大不一样了。

一字多义现象

《童趣》这一课,余老师出示了这样一组词:

物外之趣       驱之别院

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

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为之怡然称快   尽为所吞

这一环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字多义”。一字多义归类,有利于学生掌握重要语素的意义,有的时候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尤其在学习文言词语的时候,可以先分析构成词语的每个语素的意思(特别是在表意中起关键作用的语素),再合起来领会整个词语的意思。

古今同义或异义现象

教《口技》一文,余老师出示了两组相反的题目。

一类是整理出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词,如:

会(适逢)   下(落下) 施(设置、安放) 哗(声大而杂)    亦(也) 舒(放松、松弛)曳(拉)   叱(大声呵斥)   几(几乎、差不多)色(脸色)

一类是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如:

但(只)    觉(醒)    是(此、这)    毕(全、都)  目(看)  意(心情) 少(稍微)  虽(即使)  名(说出)      股(大腿)    走(跑)

这种归类整理的方法条理清晰,第二类整理一般而言教师经常用——即“古今异义”,第一类整理的是古今意义区别不大的词——似乎看起来没有什么作用,其实细心一点就可以发现余老师整理的是一组非常重要的文言实词,是对文言句子翻译而言非常重要的难点。

解释法

①加字减字法

例如,在教《童趣》一文时,余老师出示了一组练习:

(1)必细察( )其纹理    (2)昂( )首视之

(3)项( )为之强        (4)果( )如鹤唳云端

(5)以丛草为林( )      (6)兴( )正浓

(7)方( )出神          (8)驱( )之别院

他先举了两个例子,“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忆”就是“回忆”的意思,“果如鹤唳云端”中的“果”就是“果然”的意思,这就是加字法。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这种方法的妙处在于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共性的字词联系起来,——文言文是有生命力的。

②讲述大意法

这种教法针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整齐的四字短语或成语而言。就是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紧扣。

《童趣》中,余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张目对日”,就是张开眼睛对着太阳。

我注意到,余老师在出示一组短语要学生用这种方法讲述的时候,选择的都是比较浅显并且不会造成歧义的短语。汉语的复杂性在于,有的短语它是不能顾名思义的,例如“文不加点”“首当其冲”“明日黄花”之类的成语。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甄别,这样才不会误导学生。“讲述大意法”的好处是降低难度,启发学生,让学生大胆推理——这是初学文言文的心理辅助方法,给予初学者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参照法

①补充注释

哲人笛卡尔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深入思索,所以我们才会拥有存在的意义。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而不是知识的传声筒、灌输器的语文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跪拜分数,不盲从教参,不迷信权威。

余映潮老师在教文言文字词时,常会根据书下的注释补充一些重要的但注释里没有的字词含义。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余老师就补充了十几个重要注释。这种方式带给我的启发是:1语文老师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研读文本是一项基本功。2一堂课不仅要备课文,备自己(自己懂了没有、通了没有),还要备学生(学情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还会有什么不明白的)。

成语印证

成语经过了语言发展历史的锤炼,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无论在词汇学方面还是在语法学方面,成语都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特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熟知的成语,有可能使文言教学化难为易。

成语能够带动文本的分析。例如,余老师执教《狼》,他让学生一说含“狼”字的成语,如“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声名狼藉、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不堪、杯盘狼藉、狼烟四起、豺狼虎豹、豺狼当道”。接着余老师归纳出“凡是与狼有关的成语都是贬义的,表达了人们对狼的性格的憎恶”。在此基础上展开关于《狼》一文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中心思想的理解就更加深化了。

成语能够带动词语的辨析。如余老师在教《口技》时有学生将“目”理解为“视”,余老师立即纠正:“我觉得这个‘目’,要把它当成‘看’,有一个成语叫‘一目了然’,‘目’就是‘看’的意思。‘目’原来指人眼,现在保留了这个意思。”老师的点评不是仅仅简单否决学生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常见的成语启发学生的思考,辨析字义。

成语能够带动疑难语素意义的强化记忆。例如教《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句,“股”字的理解可以结合成语“悬梁刺股”股肱之力”的“股”字来理解,“股”为“大腿”的意思“走”结合“走马观花” 不胫而走 奔走相告 笔走龙蛇 东奔西走 “走”来理解,“走”有“跑”的意思,这样一来,这句话中的两个难以理解的字就轻而易举地借助常见成语化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了记忆。

成语能够带动对句式的理解。例如,余老师教《爱莲说》,讲到“菊之爱”的“之”的用法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余老师又举了“唯利是图”“唯才是举”这两个成语,指出“是”的用法和“菊之爱”的“之”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把动词的对象提到前面来,表示强调。寥寥数语,就把古汉语中一个比较复杂的语序问题讲得很清楚了。

溯源法

这种方法不同于找同义字,它关注的是字的字形结构和本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可以见形知义。汉字总的特点是据义绘形,早期的汉字保留了笔意,是直接的据义绘形。

例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这样去教文言文字词,就有了深度和厚度。体现的是一个“联”的观点。这种教法在现代文《说“屏”》中也采用过。

(二)文言文字词“学”的方法:

积累

张志公先生说:“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有一个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水平才可能提高,这个过程可以把它称为“积累”。 不积累词语,“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十有八九要落空。不仅要积累重要和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还有典雅的美词(这一点是语文教师常常容易忽略的)。

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教学,余老师都经常运用积累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余老师整理了这一组美词: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美词积累对于作文教学是有着极大作用的。文言文区别于现代汉语的是,简约之美——

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这种积累其实是一种语言训练,我一直认为,文言文的魅力在于“典雅精致”。这种有目的的熏陶使得学生增厚语文的“底气”,有了“底气”,语言表达才能避免伧俗浅白。积累美词,这是余老师字词教学的一个特色。

   辨析

文言文字词的教学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辨析指的是对文言文中容易混淆、出错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字词进行辨别分析。例如,教《陈太丘与友期》一课,余老师出示了这样一组练习:

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

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

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

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

这组练习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区分了有特点的字,而且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度和广度,教师让学生“活动”了起来,课堂就有了“尺水兴波”之效。

诵读

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的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义务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教学的训练体系,并对文言文的诵读要求作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义务教材还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并就如何利用修辞特点’‘分段记诵’‘抓内容层次’‘抓关键性语句’‘抓文脉’‘抓思路等进行背诵指导。课文里面还有一些更细的线条。如对文言虚词语气的辨别体味;文言句子节奏的处理;文言长句的连续与读断;修辞语气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又细致的理解,并在教学中作出相应的安排。(余映潮语)【5】

有效的诵读能带动对字词的理解和对文本的分析。

在《三峡》一课上,余老师指导学生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并打出投影,示范朗读如:“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出霜旦”“故——渔者歌曰”,之后又照此步骤进行了四字词语的节拍和特别之处顿音的朗读指导在余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诵读,学生不自觉地掌握了文中一组发语词,一组四字雅词,包括文言文句末语气词的情味,字词学习融合到了朗读之中。这种字词教学可以说是有心而无痕。

文言文字词教学注意事项

⑴ 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也是为了现代汉语的学习服务。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血亲关系。所以学习文言文要有发展的眼光去教,有开拓的眼光去学。学习文言字词要注意古语今用,继承创新。对待某些字句可以多元化解读。文言文年代久远,某些价值取向与今不尽相同,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含义已经与古义出入甚远,不妨多元化解读。

⑵ 处理好“字”与“句”的关系

语言教学应该秉承一个原则,即“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处理好“字”与“句”的关系,其实就是重视语境的作用。

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词义有着本义、语境义、常用义三种类型。“本义”即词的本来意义,“语境义”即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常用义”指词的常见、常用义,它介于本义和语境义之间。由本义引申出来,是对语境义的系统概括。

    语境对语义有着制约作用。例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其中有一句话“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林寒涧肃”一词怎么理解?结合语境,“寒”是“寒冷”的意思,“肃”是“寂静”的意思,我个人不赞同把“肃”理解为“肃杀”(有的教学参考上出现争议),这个字的理解不能是孤立的。利用语境的这种制约作用,我们在教学文言文字词时,还可以“依文索义”, 即根据词语所在句、段的文意探索词语的意义。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同样也适用于现代汉语字词教学。

     语境有着潜在的语义。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文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为“愚公”,一为“智叟”,他们的命名就隐含着深意。表面上看,“愚公”的命名有着贬义,愚者,蠢也;“智叟”的命名有着褒义,“智者”,明也。然而,同是长者,作者却尊称“愚公”为“公”,“智叟”为“叟”(“叟”就是“老头子”的意思),可以看出匠心所在,对“愚公”是明贬实褒,而对“智叟”是明褒实贬。(参考孙绍振《名作细读》一书

    再如余老师执教《爱莲说》,在“字词难点”这一板块解释“爱莲”——在文中就是爱君子。这个解释就是利用了语境的潜在含义,周敦颐托物言志,莲在文中就是君子的化身。

⑶ 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

   有效的教学是能够“举一反三”,例如教字词可以引申开来,由一个字引发这个字在其他句子中的不同意思,以及和这个字意思相同的其他几个字,以及涉及到这个字的成语、警句,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意为“时”,可引出 “多事之秋”。《鱼我所欲也》中“蹴尔而与之”的“蹴”意为“踢”,“一蹴而就”中的“蹴”意为“踏”。余映潮老师创设的“成语印证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操作模式。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一个语素带动对一个词语的理解,通过分析一个关键词语带动对这个句子甚至这篇文章的理解。这些都是化一为多。例如教《爱莲说》,理解了“菊”“牡丹”“莲”的深意,就体察了不同人爱不同花的价值取向,于是就打通了这篇文章的文脉。

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理念:即不孤立地教字词,把零散的字词整合起来,以“言”为经线,以“文”为纬线,织成一张“言”与“文”的大网。

而对待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意义基本一致的成语,可以不教或基本不教,变多为一。

⑷ 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

学生怕学文言文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文言文是“第二外语”,难学。所以,教师如果仅仅就字词讲字词,无疑把学习的难度加大了。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有规律可循。例如前面所说,余老师把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方法总结了传授给学生,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化难为易。如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注意总结和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自然会降低。

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可操作形式

① 凝聚在板块之中

这种文言文字词教法即分类进行,表现为专题式,特点是“方法概述——教师举例——学生练习”的三步法。这种教学方式在于不仅教学生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教学环节呈“小步迈进”式。

 字词教学凝聚于板块之中才有力量。

分散在练习之中

叶圣陶先生设计的教学模式为:一、读文;二、讨论;三、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能够有效地巩固文言文字词知识。

这种练习分为教师制作专题学案和学生的自主编写练习两种。

  余老师的编写练习的总原则是:材料不重复的原则;排列有序的原则;最佳组合的原则;不断创新的原则。

基本原则之一是:某一很小的板块内如文言文字词题中的一个小题,其覆盖面要达到最大值。(摘自《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马说》时,余老师编写了详尽系统的专题学案。这份学案涵盖了文言文字、词、句、段的理解,其中分别从朗读、字义辨析、段义理解、文章分析等多角度展开。

把问题丢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编写字词练习也是一种学习文言字词的有效方法。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在授课的第二个环节的“一”上,余老师的要求就是:根据文中的一字多义现象,自编一组练习。

  这个方式的妙处在于切口小,收益大,与其说是找一字多义,不如说学生是在完成文言文词汇的综合学习。

整合在赏析之中

教《狼》,余师介绍学法:阅读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可以

用一种“妙点揣摩法”。所谓“妙点揣摩”,就是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段、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

这个环节就牵涉到了“词语运用”,其实是把“言”融入了“文”之中

去教。

作家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由此观之,文言文字词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或引用

【1】摘自“文言文网”,网址http://www.wenyanwen.org/a/wywjx/xinde/2009/1215/1232.html

【2】【3】摘自《浅析文言文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作者:赵晗志、翟素梅)2009年11期 《安徽文学》

4】参考《“文”与“言”的教学取向与策略》——(作者:施茂枝)2010年7月《教学参考·中学版》

【5】摘自“语文潮——余映潮名师博客”,网址

     http://yuyingchao.blog.zhyww.cn/archives/2010/20102510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