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映潮说课 >> 正文 今天是:
余映潮教学答问录(三四)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0

                     余映潮教学答问录(三四)

   

余老师好, 请问怎样当好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

                                         2010-10-23

答:

教研组长要练好自己的教学本领。

制定好每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把教研的主要力量放在课堂教学研究上。

教研组长一定要会看课评课。

组织好本校的课堂观摩活动。

组织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

组织老师们进行小的专题研究,如童话的教学,如寓言的教学,如现代诗歌的教学。

组织好对外交流活动。

关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研究指导。

配合学校的教研规划领导教师们进行校本研究。

抓好中考复习备考的工作。

余老师,听过您的讲座,收获颇丰,明天要开公开课,这是我的教学设计,恳请指教。

答:

这个教案可能有些问题。

有的说法是俗套的。如“诗之胚”之类。

最不应该用的方法是要学生仿写《送别》。

于是就不知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再别康桥》,用45分钟进行教学都很困难。

所以建议修改:

读,品,背。

重点对这首诗进行“美的欣赏”。  2010-10-25

那么品这块怎么入手呢?我同事今天上了这个课,中间设计为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一节?但很沉闷。那要怎么设计问题呢?谢谢指导。

答:

最喜欢哪一节是《再别康桥》教学中非常牵强的教学题。

美之欣赏,15分钟左右。

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的欣赏。如欣赏意象美、建筑美、音乐美;如欣赏手法之美,情感之美。

然后老师举例,用例子告诉学生如何欣赏。

然后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对话。最后教师有条理地进行此次活动的小结。

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余老师:

你好,我想咨询一个问题。今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到山东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进行学习,打造高效课堂,用导学案或教学案的形式去备课,设计个案,我想学习你们荆市初中语文导学案是怎样设计的,能发几个各案供我们学习吗?期盼。                                      

20101225

答:

荆州市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没有使用你邮件中所说的别人用的那些手段。

特别是我在任的时候。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进行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的教学。

教师指导教学的真正功夫,是在课堂上当堂见效,而不是让学生在课外消耗很多时间去做学案,然后再到课堂上见成效

所谓教学的高效,如果离开了单位时间这个前提,就很难进行评价了,而我们现在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20101225


老师好。

请对我进行教学设计指导。
2011-3-10

答:

三篇文章我都认真地读了。

三篇文章都是写人叙事的文章。

从参加教学竞赛的角度讲,对它们的进行教学的思路是可以基本上一致的。

因为展现的只是你最后抽到的那一篇。

如果我上这样的课文:

我的教学创意是:能力训练为主。

能力训练之一:概说能力训练:概说课文

或者请同学们说说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或者请同学们概说课文主要内容。

或者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富有诗意的话概括文意。

或者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文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或者运用其它手法让学生从整体上表述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需要10多分钟。

然后老师进行学习活动小结。

从若干个角度对文意或者人物形象进行概说。

每个角度一句话。

能力训练之二:阐释能力训练:美点寻踪

即研读、发现并阐释文章的美点妙要。

话题: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或者美在哪里。

或者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哪里。

或者最讲究文章表达技巧的地方是。

或者就叫做美点寻踪。

可以独立思考。

也可以小组活动。

阐释时要求说成段的话。

然后老师进行教学小结。

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说文章的美点妙要。

这个活动也需要10几分钟。

能力训练之三:品析能力训练

即对课文进行“片段选读”。

可以:

朗读。

分析层次。

品析语言的表现力。

欣赏其手法。

解说这一片段在全篇文章中的表达作用,等等。

老师最后可进行3分钟左右的此片段的课文欣赏“讲座”。

这是课文教学中最细致精彩的环节,需要的时间应该在15分钟左右。

最后收束全文的教学。

                                      2011-3-10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