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讲座报告 >> 正文 | 今天是: |
|
|
024.余映潮的工作足迹:“潮水之家”第23次专题活动 | |
作者:刘雨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1 | |
挹江门旁与潮作伴,跟着余老师学教散文 ——记“潮水之家”第23次专题活动 2013年12月5日,冬日的阳光温暖地照进了古色古香的南京市第12初级中学,在语文教研员顾敏老师和孙婵老师的策划和带领下,挹江门旁的百年老校迎来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来校讲学,鼓楼区潮水之家的老师们又一次盼来了自己的语文节日。 本次活动以“由形而神,以细为深——跟余映潮老师学教散文”为主题拉开活动序幕,余老师上两节课,做一个学术讲座。这次活动新颖特殊,由80后的青年教师作余老师的上课学生,余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超凡的备课功力让全场的老师震撼。 余老师的第一节课是七年级上的一篇新增课文《风雨》。余老师分别从“表达一种感受”、“了解一种说法”、“知晓一种章法”、“品味一处描写”四个层面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学习。在“了解一种说法”的学习环节中,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风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侧面烘托手法,横向联读了李峤的《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陌上桑》《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描写片段,打开了“学生”眼界,让“学生”深切领会到这一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凸显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真真实实地将教材作为一个例子,不为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更多的语文技能,感受语文多重魅力。听了这节课,在场的老师也领会到了余老师语文教学的精髓。 接下来的“品味一处描写”的学习环节,余老师引导老师们细细品读,从一切事物反常的“形”去感受大风肆虐的“神”,从细读中深深体会文章的妙处。“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会场上的学术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了,余老师则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之后总结道:我们应细读文本,体会文中巧用“形状”、巧用“时间”、巧用“声音”、巧用“重量”、巧用“事件”、巧用“场景”写风的手法,以细为深,品读出多角度、多层次、多事物的写作思路,从而感受出文章的情境感、画面感、镜头感。余老师对《风雨》这样深刻独到的见解,进一步开拓了老师们在文本解读上的眼界。 余老师的第二节课是八年级上的一篇经典文章《陋室铭》,余老师的学习活动设置为:读背、趣说、四字短语(概括文章写作手法)三个环节。在读背环节中,余老师对朗读提出的要求是“以声绘景,以声传情”。他从六个角度一遍遍地悉心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读出中速,读出偶句后的停顿,出好句子的节奏,读出层次结构,读出“自欣”之情,在余老师这位神奇指挥家的指挥棒下,很快课堂里奏出了动听的乐章。“学生们”在陶醉地朗读文章之余,也情不自禁地陶醉在老师奇妙的教学艺术感染力之中。 在“趣说”环节,余老师问在场的“学生”们:“《陋室铭》中有什么?”,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话题,仿佛一把打开语文大花园的钥匙,从内容理解到艺术表达,从句式特点到语言特点,从结构之美到用字之精,无所不包,众妙毕备。这样的一个话题,也是统摄整篇课文的一个主话题,“学生”可以在这个话题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开拓更广的语文视野。于是“学生们”的思路就被这样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回答精彩纷呈。最后,余老师特别提到了文章中的结构之美和用字之精。结构之美就是突起、纡行、峭收的章法,用字则特别提到了应对“上”、“入”二字的细细探究。最后他总结道,文章文笔雅致,语言精美,炼字炼句,骈散结合,隔句押韵,音韵和谐。这里是一个“有”的世界:有“仙”,有“龙”,有“德”;有“草色”,有“鸿儒”,有“素琴”,有“金经”;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里也是一个“无”的世界:“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无案牍之劳形”……如此巧妙的课堂收束艺术,让老师们欣赏到一个精致完整的语文课堂,也对文本的体会更加深入,老师们又一次领略了大师的魅力和风采。 两节课后,余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细中见深——“课”外的功夫》的学术讲座。他首先给我们讲解阅读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规则,即精通课文,巧用课文;板块思路,形成活动;主问设计,任务有力;多给时间,充分实践;集体训练,整体提升;积累丰富,美读精读;学用语言,多读多背;当堂训练,动笔训练;没有碎问,高效对话。这些规则高度凝炼,是我们了解余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改进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法宝。之后,余老师还从“整体反复”、“片段细读”、“提炼规律”、“专题研究”、“资料集纳”、“朗读品味”、“短论写作”、“特别方法”等方面展开指导,给予我们高效备课以许多启发。特别是在“资料集纳”部分,余老师展示了自己做的读书卡片、积累的课堂板书设计,还有摞起有一米多高的读书笔记、不同杂志对同一专家的研究、同一杂志对同一专题的研究记录,一张张图片资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震撼不已:这得要付出多少课余的时间啊!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力坚持做下来啊。此时此刻,我们的耳畔不禁响起了他说的两句话:“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两句话正是对余老师一生教研教学最好的注解。所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没有自己坚实的积淀的过程,一定不会是完满的,一定不会有像余老师这么有底气、这么从容自信。至此,余老师的一词一句,都深深地叩击到了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尝。和余老师相遇的这个上午,也需要我们慢慢去体味,细细去思索。我们要学的不仅是余老师课堂上的“形”,更要由“形”而“神”,去揣摩老师究竟为何这样有教学魅力背后的功夫。 在这冬日阳光的暖意中,我们收获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在这古色古香的校园里,留下的是一脉对语文的执着与坚守…… 2013.12.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