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 今天是: |
|
|||||||||||||
006.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 |||||||||||||
作者:丁世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5 | |||||||||||||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006) 珠海市第五中学 丁世民 2011年12月7日我在珠海市第五中学报告厅讲了一节《孔乙己》的阅读课。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新学: 1、幻灯片出示“哀”和“怒”两个字。请同学们解释这两个字。(哀:①悲痛,伤心。②怜悯,同情。怒:生气,愤怒。)幻灯片出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语。请同学们体会鲁迅先生对笔下人物的情感,体会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态度。导入课题《孔乙己》,思考作者为何而哀,为何而怒? 2、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①揣摩小说用词精当、深刻的语言特色。②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获得有益的启示。 3、简介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结构完整、情节安排巧妙、思想深刻、语言精炼,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已。 4、请同学们读准下面的字词。
二、学习活动一:概读。 请同学们在5分钟内读完课文,一边读书,一边勾画关键信息,这些关键信息可能是关于人物形象的、情节的,或者是你喜欢的,给你印象深刻的词句。 读完课文,请用四字短语填写“本文写了一个□□□□的孔乙己”,尽量与别人说得不一样。 教师预备: 本文写了一个迂腐麻木的孔乙己。本文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孔乙己。本文写了一个好逸恶劳的孔乙己。本文写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孔乙己。本文写了一个至死不悟的孔乙己。本文写了一个饱受凌辱的孔乙己。本文写了一个本性善良的孔乙己。本文写了一个可怜可悲的孔乙己。 三、学习活动二:品读。 这篇小说的语言老辣深刻,尤其那些鲜明的词语,格外精当,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一边读一边品一边写。 学习步骤: 第一步:小组推荐代表把本组要品析的词语,摘抄在黑板上。 第二步:师生整合词语,归类。 第三步:师生共同品读这些词语。既要读出情感,又要品出意味。 第四步:点拨品词方法。灵活运用品词三字诀:知本义、辩词性、扣语境、衬人物、抒情感、谈感受。 第五步:小结品词意义。小词大用,词中可窥人物形象,词中可理故事情节,词中可品艺术特色,词中可探小说主题。 教师预备: 1、一组勾勒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动词:站着、排出、偷、摸出、走来、走去。 ①“站着”写出了孔乙己爬不进上层社会,又融不进底层社会的尴尬境地。 ②“排出”是一个极具戏剧化的动作,精妙地写出了孔乙己面对嘲讽时,维护自尊,又想掩饰内心不安的微妙心理。 ③“偷”是孔乙己苟活于世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孔乙己内心纠结的表现,也葬送了孔乙己的命运。 ④“摸出”结合语境应作抠出来、挖出来解释,体现出孔乙己的吃力,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与前文的“摸出”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孔乙己命运的悲凉色彩。 ⑤“走来、走去”结合原文是爬来、爬去的意思。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只能用“手”来走,如此惨痛,如此凄凉。 这些动词立体地塑造出孔乙己的典型形象,有层次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与精神世界,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值得同情、悲哀和愤怒的孔乙己。 2、两个表现社会冷酷无情的动词:笑、哄笑。作用: ①以小见大,刻画出民众愚妄麻木的精神状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加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 ②侧面烘托,突出了孔乙己窘迫、痛苦、不安、自欺等心理,为孔乙己的命运重重地涂上了悲凉一笔。 ③形成线索,串起情节。贯穿于孔乙己悲剧的始末,他在笑声中登场,他也在笑声中退场。 ④强化对比,“笑”与“悲”、“强”与“弱”、“残忍”与“善良”等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令人反省。 3、还有一些意味深长的连词、副词、形容词如:只有……才……、竟、大约、的确、唯一的、青白、黑瘦等等,也值得品读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四、学习活动三:探读。 在充分阅读和品析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围绕两个话题来说话,一个是关于探究原因的,一个是表达个人感受的。小组商议,推荐代表来陈述。要求:说的时候,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层次。听的时候,要认真,动笔记,用心想,可做补充,再表达。 话题①:谁制造了孔乙己的悲剧 话题②: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孔乙己》 教师预备: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腐朽的封建社会,无情冷酷。清王朝分崩离析之时,孔乙己抓不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②制度原因,孔乙己身中科举制度的毒,又爬不上权威阶层,跳不过等级制度,就成为了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③他人原因,众人的冷漠与欺辱,丁举人等人的狠毒与残暴,直接把孔乙己推进了死亡的谷底。 ④个人原因,孔乙己善良却不够坚强,执迷不悟,自欺欺人。最大的人生败笔是不住如何反抗,如何拯救自我。这是根本原因。 2、学习《孔乙己》的意义: ①学习小说知识。②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③了解社会背景。④最主要的是反思人类自身(理想、现实、自尊、爱、自强)。 五、课堂小结: 点评课堂表现。回顾讲学流程。回归教学目标。 六、布置作业 从以下话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评析。 1、“我”的作用 2、孔乙己与酒的关系 3、说说“粉板”的用意 4、精彩的多种描写方式 5、精彩的叙述方式 6、孔乙己与范进的对比 余映潮老师的评课要点: 亮点: 1.采用“选点”方式教学,以“语言品析”为点形成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用时:23分钟)。 2.思路清晰,采用板块结构组织课堂。概读——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品读——品动词,分析其意义和作用,探读——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弱点: 全无小说教学的味道。 1.字词欣赏已过浅,必须加大难度,从而充分表现小说的特点。 2.小说是用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批判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这一层次,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自欺欺人”、“至死不悟”等词语不够准确,要斟酌。 3.板块之间跨度太大,尤其是“探读”环节与前两个环节脱节。 启迪: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节课习惯性提问多达40次,必须要降低提问次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要回到课堂活动本身。通过主问题、话题的设置,减少习惯性提问。将课文的讲解与学生的活动充分结合,让学生有收获,大有收获。 修改: 把本文节课定位为文学欣赏课,用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出示厚实的背景材料(5分钟),布置五个话题:第一段的品读,第四段的品读,第五段的品读,第九段的品读,第十一段的品读。任选一个段落来分析作用,再用20分钟交流,并插入小说的有关技法、技巧的讲解。最终回到一个主问题:《孔乙己》段落时如何形成的?6、7分钟讲解。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小说手法的欣赏。扣住“苦人”“弱者”的人物命运来讲读。其它话题讨论如通过“手”的描写来表现孔乙己的命运。 修改后我再上这个课: 两个新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做好厚实的背景铺垫。熟读文章,讨论一个主问题:《孔乙己》的段落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课时,讨论六个话题。 1.“我”的作用 2.孔乙己与酒的关系 3.说说“粉板”的用意 4.精彩的多种描写方式 5.精彩的叙述方式 6.孔乙己与范进的对比 设计二: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做好厚实的背景铺垫。熟读文章,围绕课前提示文字展开,解决三个问题: 1.孔乙己是“苦人”“弱者”,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中的“我”有何作用? 3.深沉的批判,批判什么? 第二课时,主要完成一个话题: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提供方法指导: 1. 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去分析(分析动词作用) 2.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去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 从故事情节的构成去分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生结合内容,完成说话活动。 修改之后的进步之处: 1.重新关注了小说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主问题的设置、话题的讨论,降低了提问的次数。 3.活动比以前充实了很多,充分了很多。 4.文本细节的阅读教学仍然得到了重视。 我的感受: 阅读课要体现文体特征,文本特色。小说的阅读,要从小说的构成要素出发来品读,人物、情节与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并且考虑三要素之间的构成以及表现出来的艺术张力。孔乙己是一篇经典小说,如果单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就显得过于肤浅了,所以,余老师的批评是对的。阅读课,尤其是经典小说的阅读,在考虑文体与文本特征的同时,必须挖掘出“社会生活”方面的意义。 除了本节课,我还想谈谈其他感受。记得余老师在培训班开始之时就告知我们要“珍惜”,珍惜培训的机会;要“吃苦”,没有吃苦的精神,那就是应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要有“方法”,要善于学习,有个性化的方法。并提醒我们勤于动笔,因为动笔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法,用以保留智慧。余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们获益匪浅。首先,我学到一种精神。余老师说过:耐力是一种智慧。余老师的经历和他的行动,让我意识到:教育要有一种执着,要有一种追求,并且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件事,这件事就是教育,就是语文教学。我学到一种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教材研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材研读是教学内容生成的重要前提。教材研读与教师、课堂、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系。而参加培训班,我学到最多的、最有效的、最有意义的就是关于教材研读的方法和策略。在品读教材中,明确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厘清教学思路,甄选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率。把研读教材当作一种习惯,把习惯当作一种追求。教材研读是一种艺术,是语文教师课堂的生命之根,我们必须将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生涯当中,把教材研读得透、深、新、美,才有可能创造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