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精致家常与满汉全席———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32)
作者:王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5

精致家常与满汉全席

              ——漫谈余映潮老师和卢望军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

 

                 王君

谢谢刚才大家的自由发言。

现在揭开谜底。这两堂《记承天寺夜游》的授课教师,都是我非常敬佩的朋友,两位忘年交——60多岁的余映潮老师和32岁的卢望军老师。

余老师大家比较了解,他老人家应该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坛上最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望军老师还年轻,岳阳八中的女老师。我们是通过网络认识的。我的博客上链接有她的博客地址。建议大家读读她的东西。这个小妹妹,非常有才,非常坚韧。少有的勤奋和聪慧。前途无量。

之所以今天教研活动选取他们两个的案例作为研讨内容,是因为这两堂《记承天寺夜游》太不相同了,太有研讨的价值了,太有趣了。上半年我给高教社做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国培讲座,找了一些很好的案例来研讨,这是其中的两个。今天再特意提出来,作为教研活动的内容。

如果暂且抛开初中语文教学这个大前提,这两个课,我都非常喜欢,非常欣赏。这两个课,都是极有创意的课,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揣摩玩味的课。

我可以这样做比较:

这是一位67岁的著名老教师设计出来的一堂很“简单”的课。

这是一位32岁的青年教师设计出来的一堂很“不简单”的课。

我打个比喻:

余老师的课是精致家常。

卢老师的课是满汉全席。

余老师的“家常”,清清爽爽,不油不腻,温润恬淡,唇齿留香。

卢老师的满汉全席呢,轰轰烈烈,色香味美,还颇有点儿重庆麻辣火锅的派头,无料不可以入锅,无草不可以成菜。

这两位老师,一老一少,都很有追求,极有想法,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和定位。

不到60多岁,没有余老师这般的修炼,恐怕没有勇气这么上课。这就像我一个重庆妹子初到北京,第一次见识北方人涮羊肉汤锅。我大惊:这也算火锅吗?我分明看到那就是一锅白开水啊!可是北方人就吃得津津有味。他们吃不了重庆火锅,虽然也觉得那红油啊,麻椒啊好看,但他们敬而远之。他们觉得重庆火锅吃多了伤身体败胃口。

没有足够的才气,不到而立之年,也不敢像卢老师这么上课。苏轼的资料汗牛充栋,寻找并不是难事。但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把这些材料进行组合提炼创意,然后设计成一堂课。简有简的难处,繁亦有繁的难处啊!

这两堂课,谁更优秀?我觉得很难说,不好比,或者说,也不用比。30岁和60岁,本就不具可比性,也比不出个所以然出来。各人有各人的对语文的见解,各有有各人的学生特点,课堂教学设计,永远是为“这一个”服务的,没法儿比。

我们能够做的,仅仅只是思考,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为什么余老师要这么上?为什么卢老师选择这么上?同样的一篇课文,他们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

甚至教学目标都是迥然不同的。在这“不同”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苏轼的诸多材料,大部分语文老师都了解,查找也不艰难。为什么余老师不用?

这样庞杂的材料,教师看完也需要费心力,还不说要思考,要表达。我不相信卢老师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她为什么坚持要用?

从他们的“舍”与“留”中,对文言文教学,我们能够悟出些什么门道?

上课,确实如烹调:同样的食材交给“厨师”,不同的人最后端出来的菜品可能差距很大。如何评判?我想,起码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菜,谁来做?这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如何?这个厨师追求的风格如何?

第二,这个菜,做给谁吃?食客的体质如何?口味如何?

第三,要考虑做菜的成本。在相同的质量下,当然如果成本越低,菜的“价值”就越大。

第四,要考虑这个菜对食客的最后的影响。吃得多少不是问题,关键是吃了之后的结果:是吃不饱呢?还是刚刚吃饱了呢?还是既吃得饱又吃得好了呢?还是吃得太多吃拉了肚子了呢?

    于是,我可以从我的视角得出这样的分析:

余老师的课,是一个执着地追求“大道至简”、“朴素即美”的教学风格的老师的作品。他面对的学生是中等生和中等偏下的学生。他的课,成本不高。课堂会比较从容,节奏会比较舒缓,学生会有大量的思考朗读的时间,大量的沉思默想的时间。他的课堂,会比较安静。大部分学生可能下课后就能背诵甚至默写。作业考试也不会有很多困难。但有点儿遗憾,可能层次最好的学生会轻微地感觉吃不饱。

卢老师的课呢,是一个正在鲜花烂漫花团锦簇的年龄的女老师的课。在这个阶段的青年教师,处在脱离幼稚期,迈向成熟期的阶段。事实上他们一般还没有能够发现自己的教学特质,还没有到坚守自己教学风格的时候。“丰富和浪漫”往往是他们不知觉的追求。卢老师的学生应该非常优秀,有很好的文言积淀,性格活泼,能言善辩。卢老师的课堂,可能有点儿挤,有点儿闹。教师必须经常大段大段地说话,必须快速地转折和递进。学生思维要特别灵敏,教师头脑要转得飞快。这堂课,一直在高速公路上前进,不能停下来,也停不下来。这顿满汉全席吃下来,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很难忘,甚至对苏轼产生一定的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也可能会拉肚子,会很累。教师会比较有成就感,但可能大部分学生当场背诵不下来这篇80来字的短文。这堂课的成本也比较高。这包括老师准备的成本,课堂时间的成本,学生思维的成本。

从整体上来观察,余老师确确实实是在给初二的学生上语文课——学生学懂了这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卢老师呢,好像是在进行讲座——苏轼的基础知识基本上一网打尽了。

     我想,年轻一点儿的,在语文教学上浪漫一点儿的老师会喜欢卢老师的课。年长一点儿的,在语文教学上多经了点儿风雨的老师不会太喜欢卢老师的课。

至于余老师的课呢?也是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原因我就不多说了。

如果是赛课,按照我的经验,余老师的课评几等奖我不太敢说,但卢老师的课,可能会被争议,被“枪毙”的可能性也比较大。特别是在当今语文教学又一轮大反思涌来的背景下。

     我呢,我是两堂课都喜欢,确实都喜欢。在两堂课中,我都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但实话实话,我既不会像卢老师这么上课,也不会像余老师这么上课。

跟卢老师一样,追求斑斓厚重灵动曾经是我的追求。现在也还是。不过,年龄渐长,慢慢意识到简朴和简单的可贵,也意识到课堂不是仅仅让自己酣畅淋漓的地方。课堂要把学生搞舒服。但是,他们吃多了,一定不会舒服。

我欣赏余老师的许多课。到现在,我举双手双脚同意余老师的许多教材处理理念和课堂运作理念。课堂的常态要追求“慢慢的,稳稳的”(说这个并不排斥追求激情)。只是,我要硬学余老师,是肯定学不像的。我是女子,重庆女子,不太老的重庆女子,活泼灵动的重庆女子,我只能追求具有“青春之语文”基本特质的“慢”和“稳”。余老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他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事实上,谁也学不来。给你一个余老师的教案,你也无法上出他的味道。而且,还可能上变味儿。我们学的,永远是余老师的理念和精神。

学卢老师也是一样。一个年轻女教师,这么有钻研精神,这么有创造力。叹为观止!语文教学实在是后继有人啊!我还相信,再过几年,卢老师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课例,应该会悄悄一笑的。建议她大幅度地删减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头绪。青年教师越早有意识地追求“化繁为简”,成熟得就越快。当然,我自己也是这样。

精致家常应该常吃。满汉全席也可以偶尔吃吃。这就要看厨师的整体规划了。

最后,再次向两位老师致敬。他们创造出来的这样有价值的课例,再多也不嫌多。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