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 今天是: |
|
|
06 余映潮:2013,我的跨越写作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8 | |
2013,我的跨越写作 余映潮 2013年,我全年公开发表中学语文各类文章共95篇,出版一部专著《致语文教师》,有5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这可能是我的文章发表数量的极限。这一组《2013,我的写作》文章共10篇,以作我的写作生活的纪实。 ——题记 我长期写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偶尔写写高中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章,也写一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 这就是“跨越式写作”。 我很精致地研读小学语文教材,常常有精美的收获。 如课文《阳光》:http://www.yuyingchao.com 阳光 阳光像金子,洒满田野、高山和小河。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更像长长的锦缎了。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细细地品读,我从这篇课文里,读出了10“美”: 章法之美,画面之美,情味之美,诗意之美,炼字之美, 炼句之美,音韵之美,修辞之美,叙议之美,哲理之美。 又如课文《爬天都峰》的研读: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山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写下了如下欣赏的内容: 这是一种作文方法:“我的故事”式。 这是一种作文的方法:关于“一天”“一次”的故事。 这是一种作文的方法:借用人物法、增添人物法、增添旁物法 本来是自己与爸爸的爬山,但不正面写。不详细写,而是假设、借用一个人物的出现,于是故事与这个人物展开。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第一,写出故事的微小波澜,写得有味道;第二,把短话写长。 这是一种作文方式:诗意小段法 这是一种作文方式:对话展开法。 这是一种作文的方式:人物的话语点题法。 在我的心目中,有非常多的像这样的精致体会,我讲了近50个小学语文的课,可写的内容广泛而又丰盈。 如果有杂志开一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意的专栏,我可以立即给这家杂志写出几十个别出心裁的教学创意。 有趣的是,我还真的接到了《语文教学通讯》(C)刊(小语版)主编裴老师的邀请。 2013年8月27日,裴老师给我发来了短信: 想请您为明年的小学刊开一专栏,内容与名称您定,每次5000字,连载10次。翘首以盼啊。 我欣然应允,并拟出了我的写作计划: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专题讲座 教材研究的“横向联读”法 怎样进行“课文细读”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教材处理的技巧 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 创造读写结合的教学境界 教学细节的设计至关重要 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 养成优秀教学素养的10种妙法 并且开始了我的写作。 下面是《教材研究的“横向联读”法》一文中的一部分内容: “横向联读”能够让我们:实践一种很实用的科研方法、认真训练自己恒久的坚持力、深刻地洞悉某种语文的现象、收获非同寻常的资料性成果。 其研究的方法是:由一个“点”出发,左右勾连,形成“专项”,进行提炼,进行归纳,进行发现。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中的脸色描写、服饰描写、笑容描写手势描写、眼神描写……都是可以用这种“横联”的方法来聚集材料、解剖细节、分析规律的。又如景物描写的分类例析、成语典故的寻觅统计、文章开头的表达技巧、文章收束的许多形式、课文练习设计的种类分析……也同样能够分类集中,进行探究。 下面举若干例子进行说明。 1.对某类课文的篇目进行专门的统计 据统计,人教版全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写山水游记、地方风情的课文有25 篇。它们是:二上《黄山奇石》,二下《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四上《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四下《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乡下人家》、《牧场之国》,五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六上《索溪峪的“野”》,六下《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这种统计的意义是将组成教材的“成份”具体化、显性化,使某类课文整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可以想到,这里面该有多少美丽的秘密需要探索与破解。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譬如比较阅读、规律抽象、特色概说、单元综述、继续分类、继续统计等,在这里都有用武之地。 这种用统计的方法得来的素材,需要花去我的许多时间,但恰恰是这样的梳理与统计,让我把握了一手的精准的材料。 我深以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盘不活教材,也一定盘不活教学。 所以,我需要在这样的“跨越”写作中让自己受到再一次的艰苦的磨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