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 今天是: |
|
|
013.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 |
作者:朱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23 | |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013) 珠海市前山中学 朱婷 2012年12月18日我讲了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散步》,这个课我是这样上的: 在备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各类杂志对本文的赏析解读,了解了作者的写作契机,并翻阅了大量的名家上课设计,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想。 我将本文的教学设计成三个主要环节:概读——话说散步,旨在把握文意,明确主旨;美读——感悟语言美,旨在让学生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学习文中诗意的情感真挚的语言表达;赏读——理解结构美,旨在明确本文的情感表达方式;后两个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日常的习作的借鉴,是本次教学设计中较为满意的环节。 在上过一次课后,自我感觉课堂连贯性不够,余老师在评课中对我的设计予以了肯定,并且一语中的的解决了我的疑惑,即将第一个环节“说说生活中的散步”删除,将后两个环节的安排调整顺序,结构的把握在前,语言的赏析在后。再次上课课堂连贯性较好,做到了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习得和反馈均较好。 这个课我最精彩的细节是在语言的品读环节,学生基本都能有所感悟,能主动谈感悟,品句子。在相互的交流品析中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的魅力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后期的作文能够较为融洽的做到写景抒情,用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心情,贯穿全文。 我的感受(教学反思): 一、关于本文的构想: 再上《散步》,再次想起读书时代听莫怀戚老师课的情形,备课之余身边似乎还回想着莫老爽朗的声音。从第一次在实习时和孩子们上《散步》到真正身为人师再来上此文,每次都能让自己和孩子们深深地感动,但每次上完似乎都发现缺少了些什么。此次再上此文,着手准备本课的教学时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名家教学课例,以余映潮老师的课例为例进行了大量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纵观余老师的课例,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上较为关注的是文章语言和文章情感的把握,在不同的课例上余老师采用的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让学生体会分析并领悟这两个主要的问题。如何将本文上好,让学生在感动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提升?我将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发现众多的赏析文章也主要在于关注本文的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上,而对于情感的表达以“孝”的传达呼声最高。在综合查阅相关的上课实录和教学设计,上课者也多抓住这两方面来进行教学。“孝”的传达无容置疑,但文章不仅止于此。莫怀戚老师是一个很率真,喜欢出其不意,别出心裁的人。想起当初在学校大家和他谈起《散步》他说了一句反映一种精神的本质。当时不理解,现在想想似乎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入手。于是找到了《语文学习》上载的“谈散步的写作契机”,从而有了此文的设计。 二、关于话题的设置: 本文的上课我正式的教研探讨课一共上了三次,第一稿中设计了三个话题:一是说说生活中的散步,一是说说文中的散步,一是用固定句式来说美。在说说文中的散步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概括,通过加入对人物情感的认识,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以及自己的感悟来逐步概括,从上课的效果看,这一话题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第三个话题则显得较为呆板,而且预期和学生回答的不一致,导致在上课中有一种老师使劲拉着学生向答案走“强按牛喝水”的嫌疑。在集体讨论后第二次上课稿将最后一个话题放开来,改为“请你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情感流露的字、词、句、段进行品味,说说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这样学生的理解较为到位,可操作性较强。而在整体上则从概读——话说散步,美读——感悟语言美,赏读——理解结构美三个步骤来设计话题进行教学。修改后的效果比第一次要好。第三次稿,即现在的稿为余映潮老师评点后的修改稿,将第一个环节中的“说说生活中的散步”删掉,直接让学生进入文本“说说文中的散步”概括理解文本,第二个环节调整为把握结构美,结合写作契机的展示让学生思考“分歧”“背”的设置用意,引导学生学会巧妙结构文章,第三个环节则为感悟语言美。调整后的课例较为流畅,环节之间的过渡也更加自然。 从多次的修改和反复的上课中我深深感受到所谓话题的设置,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是能够深层次的说,有力度的说,最大限度的说。另外通过话题的设置,话语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老师成为引导者,而这个引导者的作用在于能否让所给出的话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不是碎问碎答。 三、关于课堂效果: 课题组成员意见:课堂较为流畅,是一堂平实质朴有含量的课。话题的设置能较好的调动学生,引导较好,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前两个环节话题的设置较能启发学生,但最后一个环节在语言的品析上模式较为固定,学生兴趣点不够。 个人反思:在美读环节话题的设置上较为死板,吸引力不够。如何用更有启发性的话题来完成同样的内容是今后努力的重点。对课文的研读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 附: 教学设计:(余映潮老师点评修改后)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感悟文章语言美,把握文章结构美。 3、在熏陶感染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学会珍惜生命、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情感,体会人性美。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语言美,把握文章结构美。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概读——话说散步 1、说说文中的散步。(何人?何事?) 格式要求: ①一句话概括(整体概括):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②加入对人物情感的认识进行概括(重点突出这是怎样的祖孙三代):孝顺负责任的“我”和“我”慈爱的母亲,我贤惠的妻子,我天真可爱的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③加入对文章情感的体验进行概括(重点突出这是一次怎样的散步):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幸福的)散步。 孝顺负责任的“我”和“我”慈爱的母亲,我贤惠的妻子,我天真可爱的儿子在初春的田野上愉快地解决了分歧,幸福的充满希望的在充满希望,生机盎然的满是金黄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的小路上散步。 (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概读全面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内涵,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打开思路。在最后一问得概括中学生的感悟可能有所不同,老师要及时点评引导。) 环节二:赏读——理解结构美 结合作者写作契机来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之美。 话题:作者在谈到本文的写作契机时讲到一是源于作者一家人的真实的散步,一是对于孝的感悟交流。于是作者在真实之外巧妙的设置了“分歧”和“背”。结合全文,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创造。 投影显示作者的写作契机。(见附录) ①巧妙的设置“分歧”,用分歧的产生与解决来结构全篇,一波三折。在这解决的过程中融入人物的精妙安排,在生活小事中蕴含深刻的道理,从而凸显文章的主旨,和谐谦让,相互照顾,尊老爱幼,生命的责任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②巧妙的设置“背”,写出了生命的责任与承担。生命在中年人的背上被承载,被延续,也暗示了肩负在中年人身上的沉重的生命责任。 ③体现了文学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取材,根据材料去进行自我的加工创造,去发掘材料之美,创造出能最大力度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文章。 环节三:美读——感悟语言美 话题:本文情感细腻,感情真挚感人,请你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情感流露的字、词、句、段进行品味,说说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写出了母亲的身体的不适,也与前文母亲不想外出散步相照应,同时也为下文母亲需要背过难走的路作铺垫。表现出我急切的盼望春天的到来能缓解母亲的病痛,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爱,这是一位孝顺的儿子。 ②对南方初春景物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初春的秀丽景色,表现了初春蓬勃的生机,也暗示了母亲熬过了寒冷的严冬将会获得新的生命活力。“新绿”“嫩芽”更是春的信息,暗示了不可遏制的生的希望,是对生命的礼赞。母亲眼里的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更是春的召唤,生命的召唤。春天来了,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一切都孕育着新的生机,生命如此的美好,怎么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善待生命?作者寄寓写景,在生机盎然的春景中寄寓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③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实质上就在暗示:当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二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怎么办?作者选择了孝顺老人为先,因为儿子还小,陪伴他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孝敬老人已经是时间苦短。 ④“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慢慢地,稳稳地”是因为生命的沉重,生命的责任。生命在中年人的背上被承载,被延续,也暗示了肩负在中年人身上的沉重的生命责任。 ⑤“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盼望着春天的到来能让年迈的母亲减轻身体上的病痛,也盼望着春天的生机盎然能让失去丈夫的母亲看到更多生命的美好。 ⑥“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更是向着生命的希望与美好走去。生命的感慨再次得到最好的阐述与无尽的延续。 作者在选词上的精妙使得看似平易朴实的文字富于了生命的意义与韵律,充分展现了语言文字之美。 ⑦对称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句式中传达出一种结构之美,音乐之美和深层的意蕴之美,情感细腻、真挚感人。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在诵读中理解发现文章之美。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品读赏析能力。通过对文章质朴的语言的品味赏析来对文本进行探究,力求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分析理解文章,同时让学生把握散文语言的特色:在平淡中寄寓真情,用微言来说大义。) 结语: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传递了深沉的爱意。用巧妙的“分歧”结构了全篇,生命在“分歧”的解决中升华,在父母的背上延续。是的,生命没有等待,生命没有重来,对生命负责,让生命更加精彩,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正如有人说: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递给夕阳,一手递给朝阳;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递给晚霞,一手递给朝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金秋,一只手递给初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老人,一只递给小孩。生命在浓浓的爱意中幸福绵延! 拓展延伸: 1仿照文中的对称句式,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 2与家人一起再读课文,写下你们的阅读感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