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 今天是: |
|
|
014.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 |
作者:李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30 | |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014) 珠海市夏湾中学 李帆 2012年11月19日,余映潮培训班再次在珠海开课了,我有幸在这次学习中执教了一节学员展示课《散步》。 一、初上《散步》时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孩子的天堂。今天,让我们随着莫怀戚一起散步,走向那片初春的田野,走近这个家庭吧。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正确朗读“读一读,写一写”上的词语。 (三)阅读活动: 活动一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要求:中速、大声、自由朗读,说说文章内容。 活动二:精读描写分歧的段落,体会情感。 要求:角色朗读,根据人物身份,读出语气、情感。 话题:结合词语,说说这些词对人物的表现作用 例:“分歧”原指思想上、意见上的不一致。文中的“我”将走大路还是小路的选择看成一件大事,这里大词小用,表现出我对家庭小事的重视。 活动三:赏读语句,品味语言。 要求:带着欣赏语气,读出意味。 话题1:赏读写景段落(4段、7段)勾画出好词,品味美点 回答准备:勾画出好的词语,品味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提示: 1组:新绿、嫩芽、冬水、菜花、桑树、鱼塘; 2组:随意、咕咕、金色、整齐、水波粼粼; 3组:铺着、密了。 明确: 1组:抓住了初春特有的景物特点,写出散步时的环境,欣欣向荣。 2组:写出冬去春来,田野里万物复苏的景象。随意:不刻意,写出生命的自由。咕咕:展现生命新活力。 3组:显示不可遏制的生机。 两处写景的作用是否相同? 明确:两段景物描写,表现春天的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作者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前一段是散步的背景,渲染了散步时一家人轻松愉快的气氛,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后一段是散步的目的地,是对美好生命的憧憬。 话题2:品味意味深刻的段落(8段),从“字、词、句”入手,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这一段的意味(深层含义)。 “向着”意味着一家人齐心协力走向美好的未来。 “蹲下、背起”意味着中年人用于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慢慢地、稳稳地”意味着尊老爱幼的使命感。 “整个世界”意味着在中年人的心里,母亲和孩子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 (四)总结 《散步》是尊老爱幼的颂歌,是家庭亲情的演绎,更是生命的升华和赞美。生命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是用坚强的身躯托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同学们应理解正值中年的父母,更应像文中的儿子传承尊老爱幼的美德。 《散步》是一篇短小而蕴含丰富的精美散文,记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平常事情,然而就是这平常小事,体现了亲情、责任、美德等对生命的意义。——以小见大 (五)作业:课后练习1、3题 二、余老师的评点 本课优点:注意品析语言 弱点:精读不精,虽然意识较好,但是没有落实到位。 建议: 美段细读,欣赏一个片段——第8段 采用手法:1.给画面命名; 2.语言欣赏:情味在哪些字上; 3.作用概说; 4.“照应”分析 三、认真思考,二次备课 经过余老师的指导后,我认真思考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不充分,对于文章相关的知识积累比较薄弱,安静阅读的时间较少,深读不够,动笔较少,于是我再上这一课。这一次上课目标更加明确了,训练的针对性更强了。最为精彩的就是以下两个环节: (一)认识课文,诗意地写,用一句话品赞 提示:散步是一篇 的课文。 总结: 1.记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平常事情,然而就是这平常小事,体现了亲情、责任、美德等对生命的意义。(内容) 2.以小见大,通过一次家人一起散步的小事,表现生命在传承中延续。(手法) 3. 《散步》是一篇短小而蕴含丰富的精美散文,仅仅580字,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美好的风景,还有一家人浓浓的情意。(文体)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多角度分析、鉴赏能力。 (二)美段细读,欣赏一个片段——第8段 1.给这幅画面命名,并说说理由 提示:背上的世界——“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训练目的:训练多角度概括能力 2.语言欣赏,品析字词的情味 训练目的:品词析句 3.作用概说 训练目的:品读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照应”分析 明确:小照应:本段中两个“背起”照应,两个“背上”照应。 大照应:从整篇看,本段的景物描写与第4段景物描写照应 四、学习心得 听余映潮老师上课,本色、纯净、灵活、扎实;听余映潮老师的点评,有效、精炼、到位、周到、诚恳。这是我在培训班中最初的体验,现在,让余老师亲自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进行评点后,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余老师对待教学艺术的认真,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这不仅是对我语文教学技能的提升开了一剂良方,更是一次文化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激励。 (一)深度文本多研究 余老师说“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这是阅读教学所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有质量的课。”所以研读文本成了每次写教案式文章最先做的事情。 刚开始觉得特别难,一篇教案要写5000字,怎么写?教学参考书上可以分析的方面也都研究得淋漓尽致了,还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等待我去挖掘?什么是教学资源?10个教学资源怎么找出来?一系列的困惑扑面而来,然而经过一次次听余老师上课和讲座后,我终于明白了,其实这一切的问题都是要通过反复多次的阅读文本后,结合大量其他人的经验,读出自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个性化阅读,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呢?所以教师研读课文的基本功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在第一遍写《散步》的教案式文章时,余老师给我指出“教学资源提炼不精”,这就是深度文本不够。教学资源包括文本的内容、手法、情感技巧、文体、立意等。于是我再次分析课文,重新设计。在第一次上课时将“活动三:赏读语句,品味语言”细分为对环境描写、有意味的句子的品析。 (二)多角度训练 余映潮老师将学生的能力训练归纳为10个点:朗读课文、知晓大义、捕捉信息、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整合提炼、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然而,在设计时,往往不知道要怎样挑选适合文本的训练,有时杂糅在一起,使得课堂内容太多,上课也像赶场子一样,没有落实到实处。 《散步》第一次上课的教案也想到要落实朗读、概括文意、词句理解的能力训练,但是余老师点评这堂课后,我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是没有找好适合的能力训练点,并且训练的角度比较单一。经过余老师的指点后,我领悟到了,找文章中最有意味的一段,挖掘这一段的教学资源后,结合教学训练的重点,设计训练角度。第二次上这节课时,第8段的设计采用了余老师建议,4种不同角度的训练,课堂马上就“活”了。 (三)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学内容安排太满,往往使学生思考的时间越来越短,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开始讨论交流,其实是无效的讨论。余老师说:“要让学生安静的思考,动笔写”就是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熟悉文本。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深读文本,更何况是学生呢? “积累”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像余老师那样认真做笔记的学者态度,是除了精妙的设计方式之外,我要学习的楷模,向躬耕于教育这片沃土的余映潮老师致敬。何其幸也,能亲临余映潮老师授课现场!何其幸也,能面对面倾听余映潮老师的指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