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余映潮老师《再别康桥》观感——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46)
作者:刘乐鹏 文章来源:中华语文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29

余映潮老师《再别康桥》观感

 

刘乐鹏/

中华语文网 (2011-4-28 20:44:00)冬季香雪

    

去年,余映潮老师到潍坊授课、作报告,很遗憾我没有去听。回来的老师谈起余老师的课,便眉飞色舞,似乎是自己上了一堂了不起的课一样,我更是懊悔得不行。

    今年的53日、4日,我参加了“潍坊市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培训班”,不仅欣赏了余老师的一节《再别康桥》,而且还聆听了他以《阅读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为题的报告,总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尽管因此而牺牲了一天半的“五一”假期,但我觉得值。

    面对初一的学生,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是很多老师不敢尝试的。并不是说这首诗有多么难理解,而是诗中的情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此,要想上好这堂课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

    余老师一上来并没有像大多数老师那样的激情导入,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书,结合注释一划出关键词,先让学生了解诗歌以外的东西。光这样还不够,他又出示了三段背景材料:作家简介、作品简介、作品产生。这些被我们成为“文学常识”的东西,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上,也许大部分老师会告诉学生,但是,在公开课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个老师敢这样做。我并不是因为余老师是大家才这样说,而是我一直觉得当前我们的公开课已经远远脱离了真课堂,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空中楼阁,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价值,教师也很难从那些所谓的优质课中借鉴什么。公开课简直就成了表演课、作秀课,评委们比的也不再是谁的课堂水平高,而是谁的表演水平高,谁的作秀手段高。这样的课堂如今比比皆是,虽然看上去热热闹闹,但骨子里却华而不实,学生并不能从中学到什么。

    接下来,余老师依旧没有急着去开始分析诗歌,而是出示了本节课要完成的三项任务: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此诗的大意是什么,怎样朗读这首诗。第一项任务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知这首诗,第二项任务是让学生分析这首诗,第三项任务实在整体感知、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去诵读这首诗。可以说,三项任务环环相扣,又层层推进,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难度既不是太浅,又能够通过努力达到。这样的目标设置,无疑是成功的。

    此后,便是这堂课的重头戏——与学生一起达成上面的三个目标。由于有了前面的三段背景材料,学生谈“这是一首怎样的诗”便没有了太大的难度,“抒情、现代、音乐美、首尾呼应、句式整齐、偶句押韵”等词语从学生口中一一出现,最后再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与补充,第一个目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宣告完成。面对全新的学生,能够如此轻松自如地解决问题,这除了得益于余老师过硬的业务素养、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跟他前面所出示的三段背景材料密不可分。可见,即使是文学常识的传授,也不能孤立于课堂之外,也应使其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驾轻就熟的课堂教学魅力,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

    第二个目标是探究这首诗的大意。余老师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从七节诗中任选一节,这实际上还是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故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发言十分积极,而且大多数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过,学生们显然更多的是从诗歌内容的方面来分析的,作为一首抒情诗,这样的分析无疑是表面的、是低层次的。为此,余老师引用了一句古人诗评中常用的话,转移了学生的理解角度,他说:“解读此诗的一把钥匙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这句话的指引,学生们的分析变得更加深入了,“愁绪、忧伤、惆怅、依恋、幸福、甜蜜”等情感用语纷纷出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句话就能把学生引向正确的诗歌解读轨道,我们不得不佩服余老师巧妙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来以为第三个目标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可是,由于学生们第二个目标的达成效果相当好,因此,“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环节,就成了师生们尽情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舞台。而余老师的“读出宁静感、读出节奏感、读出惜别感”的小结,更是对这一目标的达成进行了高度精确的概括。

    由这节课,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公开课并不等于作秀课和表演课,公开课照样可以上成常态课,常态课照样可以上成成功的课。二是语文课堂不一定非得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文本特点、符合学生特点的课才是成功的课。三是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一句话往往就能决定一堂课的成败。

    但愿余老师这堂朴实的语文课,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但愿我们的公开课,不再仅仅是披上了一件华美外衣的躯壳;但愿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