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今天是:
034.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作者:吴贤姿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7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034)

——关于“怎么教”的思考

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吴贤姿

20131220日,在“教材研读与教材处理”培训活动中,我讲了《湖心亭看雪》这一堂课。

本课教学旨在赏奇景,品雅趣。通过多层次品析来品读文言文中的美句。以读,以抓关键字法、换减法来引导学生领会写景句的精妙所在。对于作者张岱的雅趣,则以背景资料为辅,改编故事,抓关键字结合文本进行赏析研读。

针对这篇课文,余老师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创意。在铺垫导入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活动:

1.一篇文:朗读五遍,字词疏通。

2.一段话:奇景美析,美句读背;

3.一个句:雅趣品味,手法探析。

针对我的课堂教学,余老师这样进行评价:优点是用最简洁的思路进行教学;弱点是教师话比较多,碎问多;亮点是文言美句的多层次品析;最后要用文学的语言品析欣赏课文的精彩之笔。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想了很多,也改了很多。到了第三次,甚至可以说是进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做出这样的变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湖心亭看雪》对学生的难度比较大,学生较难真正体味到张岱的雅趣。于是就将第二个活动的主问题“我从     看出来张岱是     的一个人”,分为几个层次进行讲解,先利用张岱的背景资料改编了一个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张岱,然后再勾连回文本,从文本当中去挖掘去品味。

但是在正式上课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没有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总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带领学生走进张岱的语言中,他的世界里。我依旧在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圆满”地教完,自己又是不是太着急了呢?因为着急,便急着问,急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老师想要的答案。

事实上,我们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的步伐慢下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余老师主张集体训练和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通过集体训练,绝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时间,得到充分的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呢?而我在这堂课教学中,恰恰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教学智慧。上语文课,应该更从容、更淡定些。

备课是死的,上课是活的。吕叔湘老师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一文中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以为上“活”课的前提是在教材研读上达到一种深度与高度。《湖心亭看雪》中最精彩的两部分无非就是奇景和雅趣。短短的几句话,但其蕴含的内涵却很多。在欣赏奇景中,我通过比较来品味语言之美,但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没有从文学的角度引领学生更深层地挖掘其“画面、色彩、远近、虚实”等。

课我们都备了很久,备了很多。但是通过这一堂课,我在思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后,我们又该怎么教,才能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得呢?我们又该怎么教,才能让自己辛苦准备那么久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到位,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我们经常会遭遇一种尴尬,教语文是要接地气地教,还是将语文教学如空中楼阁般高挂于上,摸不着,触不到,只剩感觉。一接地气就变得死了,一剩感觉就变得空了。

有所学有所思。“怎么教”是一种教学的智慧,一种在不断的历练过程中积累成长起来的底蕴。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