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精细独到 诗意徜徉——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59) | |
作者:王惠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11 | |
精细独到 诗意徜徉 ——近距离聆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的几点感受 王惠 近期,应马鞍山市花山区教育局的邀请,余映潮老师来马鞍山讲课。余老师讲了三节课:《社戏》《云南的歌会》《叙议结合,反复叠加——一种表述生活感受的作文构思方法》(作文指导课)。我终于可以现场最近距离地亲身领略先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课堂教学的从容了。 早几年,因同仁指引我拜读余映潮老师的一些专著,常常被余老师的奇思妙想、独辟蹊径所折服,感叹先生钻研教学的功力:精细独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诗意徜徉……如今,先生头发已有些花白,但始终掩抑不住那份独有的青春活力;最惹人注目的依旧是他热情的目光、和善的笑容,全身散发着特有的亲和力。我情不自禁想起张文质先生很有意思的话:“好教师肯定是比他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显得天真,显得还要质朴的这样一个人”,“好教师一定是在课堂上要比平时显得更美的人,哪怕是相貌平凡,一到课堂上就有一种容光焕发的精气神”。在同一个上午,先生的三节课,三个学段,三个层次,三种课型;三节课纷彩共呈,三节课真是教与学双方的和谐交流与共振。教者得心应手,学者如坐春风,其乐融融。我且用四个字来概括我心潮的涌动:活、美、慢、细。 “活”。先生把课教“活”了。首先,教材处理活。与我们平日里依赖教学参考书不同,先生对课文进行了相当独特的揣摩和悟读,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发现。《社戏》一文从文体特征入手,重视学生内隐言语的建构图示,引入小说的诸多元素解读小说,以小说的视角,从“情节、出场、铺垫、照应、场景”等角度来欣赏。而《云南的歌会》和作文指导课则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入手,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现状和情感认知发展需要来确定教学方式,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优化的教学策略,恰当切入,架起学生、文本、教师互动建构的桥梁。其次,调动学生学得活,教师善于层层渲染、步步铺垫。先生在教学难点之前必有铺设,在作文指导课“叙议结合,反复叠加”中,欣赏美文(杏林子《生命,生命》和季羡林《怀念母亲》),通过比较阅读、听记简析、观察构思,叠加反复,层层铺垫,给学生设置一个个“扶手”去攀登知识的高峰,心领神会,在精巧的阅读过程中汲取写作的智慧。余老师施教灵活,点拨适时,总结及时,就像在《云南的歌会》教学中学生简说课文内容之后,“余老师对大家进行简说”,从各个角度对课文进行简说,既起到了方法的引领,增强了课堂知识的承载力,又让学生增进了课堂学习每一个环节上的厚度。 “美”。首先是表情,微笑不只挂在脸上,更刻在心里。先生有时激情飞扬,之后那和蔼可亲的神情更让人心情愉快。然后是语言。作为语言运用的典范,先生生动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如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鼓上。“请”、“谢谢”始终连缀在与每位学生的课堂对话中。随机的“即时评点语”,更富有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在《云南的歌会》课堂上,学生在简说课文环节“千呼万唤始出来”,先生不由地调侃:“谢谢,你终于让我摆脱了困境!”学生回答“有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风情”,先生则提炼“歌舞特色,淳朴的民族风情”,既化解了沉默的尴尬,又足可见了先生丰厚的学养,美丽的人格。 “慢”。先生的课堂让我由衷地感受到“教育,真的是‘慢’的艺术”。因为知识的获得本身就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更何况是人的成长,它有不可违背的规律。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快、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学生迅速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别说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急迫,粗糙,为日常课堂教学的焦头烂额。它既丢失了教育的本质,又迷失了自己。而先生的课正如我仰望的那样,没有丝毫的勉强,循序渐进,深耕细作,润物无声,总在从容优雅地等待,用他在课堂上的话说就是:“你们不举手,我就耐心等待。我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是啊,有时唯有“等待”才可能让课堂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步调一致,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高效。然而,这种等待绝不是迁就,就像先生在《云南的歌会》这堂课上,面对惯于被动接受、见难退缩的学生,先生有以下两点忠告:“八年级同学,不能只说简单的句子,要学会说一段话,如果能说一段话,就能侃侃而谈,就能有条理地表达;‘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没答好?没有动笔当然心中无底,随时把思考所得变成文字,有文字的烙印就能很好地分析课文。”如此中肯的批评和引导,“循循然善诱人”,真可谓夫子之怒,要么不发,一发即中,让人不得不佩服。 “细”。这或许是一个心态问题,毕竟心灵因细腻而伟大,没有对教材的细研深究,何来教学创意?所以先生对《社戏》“夸父式”的五十遍的研读,我深信不疑。没有教材分析,何来精巧的设计?课堂要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细节化的教学板块来一步步地实现,能力要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细节化的训练来一级级达成。这大概就是先生所说的“切分”艺术吧。 细致品味先生的课堂教学过程,我忽然明白:理想与现实其实并不遥远。你看先生,心存高远,却又行事低调;既自觉于“我要追求什么”,更清醒于在现实条件下“我能做什么,我的限度在哪里”。聆听先生的讲课,我醍醐灌顶,似猛然间理解了先生的这份淡定从容:这份从容是一种成熟的睿智,“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份从容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一种从繁杂中解放出来的洒脱,一种笑对人生的乐观;这份从容是一种本真的生命状态,一种贴近自然、贴近大地,聆听生命的律动、追求生命厚度的丰满。 反复回味先生的课堂教学和思想光芒,最后,我用这么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 (正文字数:2,270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