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文本解读之“读”有感——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62) | |
作者:一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6/1 | |
文本解读之“读”有感 ——听余映潮老师讲语文 钟灵 2012年9月在双流中学实验学校聆听了余老师和其他老师的示范教学,一直在想:什么是文本?什么是文本解读?怎样才能更好的解读文本体现作者的本意呢? 文本是什么?它绝对不是一个个汉字的堆砌和叠加,也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再现,只怕更多的是一种源自作者生命的体验和发现,是作者用心血浇灌的花蕾。因此它呈现出来的就绝对不是一种静态的文字,而是张扬着生命力的一种灵动和丰美。而教师面对的是生命体验并不丰富的10来岁的孩子,怎样才能在作者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这份灵动和丰美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再反思下,觉得解读文本应该有四个层次:读通,读懂,读深,读透。结合余老师的讲解说说我的一点心得: 第一 读通。所谓读通也就是说扫清文字的障碍,读会字词句,了解大概内容把握中心意思而已,一般来说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的。此处不再赘言。 第二 读懂。所谓读懂就是在教参或者参考书的帮助下,熟悉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脉络、内容、中心,了解写作的特点、手法。不外乎就是一大堆人云亦云的东西,自己并没有去细想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呢?如果是那样又会怎么样呢?很多老师在《三峡》一文中对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中的“阻绝”恐怕不是没有怀疑过教参上的解释不对劲,但是一想教参都是这样讲的,怎么会有错呢?稀里糊涂就照本宣科了,至于前后并不通顺就没有去深思了,呵呵,这样怎么好意思说是读懂了呢?从“阻断隔绝”到“阻隔消失”之间横亘实实在在的距离。是需要每个人努力去缩短的。 第三 读深。也就是“深入”“深刻”的去挖掘文本从字面到情感、从表到里的内涵,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学期听了黎炳晨老师的讲座,写了一篇反思《深度解读文本有多远?》觉得自己在解读文本方面还是多少有一点体会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或多或少有点收获的,但是一听余老师的课,就觉得自己差的好远。《春》是一篇很好讲的课文,就是“盼春”“绘春”“迎春”“颂春”,这就是行文的线索,再讲一点修辞,进行一下仿写,就万事大吉啦。这大概就是仅仅是读懂吧,而余老师却讲出:“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深意。特别是“写意”一说在结尾处虚化一下,有画龙点睛的妙处,远比“颂春”来得高妙啊。余老师深入到文本之中,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来品味,自然不同于人云亦云的照本宣科。他提出《设计有训练力度的课堂阅读活动》。一是初中生阅读能力训练,从10个方面入手,着眼于(1)文体辨识能力,(2)文意把握能力,(3)思路分析能力,(4)要点概括能力,(5)诗文朗读能力,(6)信息提取能力,也就是迅速的抓关键词语短语的能力。(7)语言品味能力,是学生的核心能力,能够知道语言的表达作用以及效果,深层含义等。(8)文字欣赏能力,也就手法的欣赏,比如对比、虚实、抑扬、映衬、伏笔、照应、悬念等。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9)感受评价能力,对照文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10)阐释解说能力,是对前面所有能力的外现。二是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从8个方面入手:(a)文艺意把握形式丰富,(b)字词教学,方法多姿。通过读一读,写一写,品一品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c)文思分析,手法生动。(d)朗读训练,角度细腻。读出节奏,抑扬,层次。(e)精段细读,品词论句,深入到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是标点。《老王》一文中有一句“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个侄儿,‘没出息’”为什么不说成“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个侄儿‘没出息’呢?这个逗号就值得去研究研究嘛。”(f)课文集美,创意美妙,就是要加强朗读背诵写作训练。(g)据文阐释,描点揣摩,欣赏别人的精美笔法。(h)一文多练,处处落实。如果这样去实施练才会读深啊。 第四 读透。就是有过文本读出作者的情感来,融合尽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已然读出了文字以外的内容来。是一个“再发现”“在创造”的过程了。于老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设计了三大板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可以从头开始。不就是一个“再发现”“在创造”的生动例子吗?换了是一个懒于去思考的人,又怎么会想到后两个板块呢?在《赫尔墨斯和他的雕像者》一文中对深刻寓意的一再追问不就是一个力图去发现去创造的过程吗?这一点对我们而言太难了。不过我们应该有信心去努力达到更高的标准。 任重而道远我们还要不断的追求,上下求索以期更远的目标。从“读通”出发,完善“读懂”,力争“读深”,追求“读透”。假以时日,会有小成吧。 |
|
|
|